Major Member
|
我建議用 600N 是以手沖為主,如果是義式就不推了,至於其他沖泡工具如法式濾壓杯、虹吸壺之類的也有不同風味,有機會可以玩玩看,不過我嫌太厚工,平常還是用最簡便的手沖。
從 600N 平刀開始推是因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凡事要一步一步來,不然一開始就衝小富士很難體會到 600N, 610N, 901N 等等差在哪邊。
手沖影響咖啡風味的方式大致為:
1. 濾杯
2. 濾紙 (流速)
3. 咖啡粉顆粒粗細與殘粉
4. 水溫
5. 沖泡手法(悶蒸時間、粉末擾攪時間、傳統流、一刀流等)
先說濾杯,適合新手的為 Kalita 扇形杯,用這杯基本上手法影響不大。
另外就是高手用的 Hario V 型杯跟 Kalita Wave (蛋糕杯),這兩種常在手沖比賽上出現,手法會影響到不少風味。
此外 V 型杯也有一些變種,比如花瓣杯,這種杯流速較慢,沒弄好的話容易苦澀,但泡得好的話反而會有潛藏的甘味被引出。
這幾種杯大致上都有三陽有田燒的,建議買有田燒。
濾紙我只說 V 型杯,因為我主要用 V 型杯,大致上可見的有 KONO、CAFEC(麻纖維) 跟 Hario 官方濾紙與一些沒牌的,其中 KONO 跟 CAFEC 的流速最快,沒牌跟 Hario 次之,Hario 在一兩年前更換過濾紙供應商,新版本的流速很慢容易苦澀,不建議使用,我比較推 CAFEC 跟 KONO 的,但 KONO 缺點是太貴而且沒有 02 杯(大),所以我平常大都用 CAFEC 的。
咖啡粉的問題,基本上就是磨豆機選擇了,有些人推小富士,但也有人不喜歡,因為殘粉少反而讓味道變單調,這倒是真的,不信可以拿濾粉杯濾掉,有時候反而層次都被濾光了,通常碰到太苦澀的豆子我才會用濾粉杯試試,所以我才會說先從 600N 平刀試起,Costco 之前有在賣一台不用 3000,可以的話再試試其他更高階的,反正再怎樣都比砍豆機好,當然有人會說手搖最好,但拎北沒那個美國時間,所以都是用電動的,此外,最好每個月拆開來用小刷子之類的清一次殘粉,不然風味影響很大,注意千萬不要用水洗,刷一刷殘粉清一下卡豆就好了。
水溫的話,每隻豆子適合的水溫不同,可以今天用 92 度試,明天用 90 度,後天用 88 度玩玩看,這就要推一種工具叫做 Bonavita 控溫手沖壺了,市價大概 3000~4000,這也曾是手沖比賽上指定的用品,像我這種每天至少喝300cc 的人,這東西真是節省太多時間了,喜歡的話也可以玩玩看月兔印跟鶴嘴壺等等,不過老實說我覺得手沖壺影響並不大。
最後說手法,有人說手法影響最小其實並不完全對,主要是看濾杯型態,對 V 型杯來說,手法影響不小,從悶蒸時間的掌握到沖泡時間,擾動時間都有影響,我剛開始練的時候,同一隻豆每天沖出來的水準都不同,所以我才去研究所有手沖變數,現在不敢說是高手,但也能讓每次沖出來的咖啡維持在一定水準上。
當然烘培跟養豆也有影響,但那已經不是拿熟豆來沖泡該討論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
滿招損 謙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