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就我研究的書籍顯示, 物慾不是主因, 其實是副作用.
"擁有"這個心理因素本來就會讓人快樂, 所以不論什麼原因不快樂或憂鬱負面.
兩大解決速成, 去擁有物品, 或去吃喝, 但這些都是會"越擴越大, 頻率需求越高."
這次滿足可以撐2周, 下次剩下13天, 而且需要更大的滿足才能有效果的意思.
不快樂(憂鬱負面)的因素有很多種, 舉例我.
會比正常人更頻繁地去把筆打開來看剩下筆蕊的水還有多少.
會去注意路上紅綠燈多久沒修, 會去注意幾個農田的農夫怎麼濫用.
會去注意車子上某個聲音是否因為是哪裡的墊片老化.
會去注意當螞蟻爬上我書桌, 我就必須把整層樓都拖地一遍.
會去抓所有認為沒有"正當"的部分.
然後~
當曉得自己進入負面憂鬱, 就得找專業人士聊過後買了十數本通通讀過.
一定要訂制出一套辦法來處理, 甚至有些部分嘗試還標註日期做紀錄"手寫下來."
還有這碎碎念的模式.. 同時自己跟自己對話, 重複分析與檢查.
但, 如同所有生物, 快樂來自於去滿足某些條件, 最簡單就是擁有與吃喝.
所以說這是副作用, 然後慢慢影響越大, 變成不可割捨的一個因素.
就像打嗎啡來舒緩疼痛, 不斷施打後變成必要了.
... 我別寫太多.
目前我是訓練自己產生第三視野, 然後把擁有用"達成"來替代.
多久讀完某本書, 揮桿打球要達成某個水準(然後要維持), 以及一些生活長遠規劃.
第三視野察覺我思緒走偏, 就趕快把自己拉出來 (說得簡單, 實際上極端困難)~
很多時候我可以腦袋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把一些瑣事完成就已經是平安喜樂了.
因為太會去注意一些外界骯髒噁心的人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