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teur Member
|
引用:
作者A10_DDT
1. 長久居住台灣地區的國人(例如大於200天)
男性
女性
2. 非長久居住台灣地區的國人(例如小於200天)
男性
女性
3. 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外國人(依親、拿居留證、外勞、外國留學生等)
男性
女性
以上3大項6小項,再依每10年為一級距(例如0~10歲、11~20歲、21~30歲)
每一級距列出每年繳了多少健保費、用了多少健保費
如果不夠細,就把大項跟小項再細分(例如每5年為一級距,
再把依親、拿居留證、外勞、外國留學生等切分出來,甚至依個人年收入細分、病症種類等等)
這樣切分出來的數據,自然容易看出哪些年齡級距、族群或病症種類是高支出的,
然後再針對這些年齡級距、族群或病症種類想出改善的方式(不一定是增加保費,還有其他很多方法)。
這些數據拿出來後,如果真的某些年齡級距、族群或病症種類要多繳費,那就多繳,沒什麼好說的,
因為有憑有據,不然你就不要參加全民健保,以後任何...
|
這招真的比較實際,用感性來改制度,有點怪吧
其實還有一招就是自負額的變更吧
不管是攤販還是沒繳稅的人,只要在臺灣
食衣住行娛樂通通都有稅,這一些稅不是稅,就有點怪了
只要住臺灣,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繳稅
一年沒在臺灣幾天,憑什麼要耗掉健保的資源
要保也可以,上限多少就自負額%數下去算
就有點像商業健康醫療險的算法下去算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不提供問事、通靈、解夢、占卜、處理卡到陰或醫療……等服務
問事、通靈、卡到陰請左轉到各大廟宇,解夢、占卜,請右轉到各大夜市
醫療請關電腦出門到各家診所及區域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