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GCVincent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8
文章: 1,088
只有華人會搶米吧?!(而且是南方人,北方人是吃麵食的,要搶也是先搶麵粉吧?!)

美國糧食每年淨輸出中國,要擔心沒有糧食的話,中國會先餓死很多人的?!

撿到槍,想開槍打美國人,結果美國華人躺著也中槍?!

美國森林資源可是比中國豐富,造紙原料不缺。
稀土也不少,中國願意賤賣,當然用中國的。

++++++++++++++++++++++++++++++++++
中共的思維一向異於常人。
寧願餓死幾千萬人民,也不願意接受幫助。
人類歷史上,有出現過更殘酷的政權嗎?!

如果地震被房子壓住受困,有人來救援,
你會不會先問對方政治立場,再決定是否
接受?!

我們正常人討厭的是中共,而不是中國。
中共不能代表中國。就像任何一個政黨都不能
代表台灣。
國家的主體是人民,而不是政黨。

中共黨員約9000萬人,中國人口14.5億。
要跪舔中共的人,可以繼續。

1959年信陽事件
引用:
1950年代大躍進運動開展後,信陽地區浮誇盛行,伴隨人民公社運動,頻現的「衛星運動」掩蓋了浮誇風下糧食產量嚴重的虛報現象。廬山會議後在河南省反右傾風潮下,各級官員因擔心被打成右傾,強行按虛報產量制定的糧食徵購標準向農民征糧。即使如此,糧食徵購目標仍難以完成,地方政府採取吊、打、酷刑等極端方式逼迫農民將口糧交出的現象頻頻發生。1959年,饑荒大面積出現並蔓延,而信陽地方政府又採取封鎖消息的措施,嚴格限制人口外流,一度出現人吃人的現象。信陽地區從發生缺糧現象到大批餓死人,前後持續半年之久。從中共中央著手調查到災情完全暴露又拖延了半年,最終對責任者處理則到了1961年初。[來源請求]整個事件最終成為大饑荒時期典型的地方饑荒事例。據河南信陽地方1961年呈報中共中央報告顯示,該事件至少造成100萬人非正常死亡[1]。



1959-1961三年困難時期


引用:
三年困難時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導致嚴重糧食短缺而引起1958年—1962年間發生全國性饑荒的一段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78年以前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2][3]。民間稱之為過苦日子、過糧食關、歉年,餓飯年、饑荒年。中國大陸以外則常用大飢荒[4]或三年大饑荒[5][6]形容那段時期,也有部分西方學者稱其為大躍進飢荒、中國大饑荒[7]。大饑荒所發生的時期有不同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是1959—1961年,賈斯柏·貝克(英語:Jasper Becker)、Basil Ashton、文貫中[8][9][10]、楊繼繩、馮客、周遜的著作則採用1958—1962年,還有一些歐美情報機關(如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是從1958年開始的[11][12]。 中外研究中國大饑荒的學者,統計研究的結果表明在1958—1962年期間,1500萬—4500萬人被餓死,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村的農民[13]。


實際上當時中蘇交惡,美國釋出善意。
即便交惡,蘇聯知道中國鬧饑荒,也願意提供糧食援助。
偉大的毛主席拒絕蘇修糧食,還發動輿論說蘇聯逼債。
引用:
蘇聯逼債
實際上在1960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對蘇聯的訪問,緩解了中蘇關係。1961年蘇聯部分恢復對華援助。2月,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表示願意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蔗糖,度過困難時期。中國政府接受蔗糖,是否借用糧食日後再作決定(後來未用)。4月,中蘇協議:「1960年中方貿易欠款可在5年期間分期歸還,中方借用的50萬噸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歸還,均不計利息。」10月,中蘇正式決裂。同年,中國政府決定加速歸還欠蘇聯債務。


引用: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7%B6%E6%9C%9F
蘇聯責任:1960年底,蘇聯體諒中國的國情,提出「還債的事可以延緩」。1961年初舉行的中蘇貿易會談中,雙方同意延期還債[138][41][139]1961年,蘇聯在中國要求下借給中國20萬噸糧食,以緩解中國東北糧荒[41]。而在中國官方與民間輿論中,長期將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撤走專家、逼債」歸咎為造成三年困難時期的因素之一[126][140]。沈志華教授表示:傳聞的蘇聯在與中國關係惡化後曾追逼還債,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141]。


引用:
對外糧食援助增大

中國政府在三年困難時期仍然大量進行糧食輸出和對外援助。例如,據最新解密的外交部檔案記載[40],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1965年5月10日接見阿爾巴尼亞客人時表示截至去年,建國14年來,對外援助金額達人民幣108億元,而已經使用的援助金額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最為集中。又如,根據外交部解密檔案,1960年4月,外交部決定以政府名義,無償贈幾內亞大米1萬噸。外交部解密檔案裡,1960年除了對幾內亞的援助外,還有15000噸小麥支援阿爾巴尼亞,援助剛果5000噸至1萬噸小麥和大米[41]。1961年8月,寮國來函要求支援稻種。中國政府決定援助15噸。

除了對外援助,困難時期的糧食出口情況也逐漸被披露。1960年1月,與外交部、外貿部平行的中國對外經濟聯絡總局成立,專門負責向外國贈送現款、食品等。就在大饑荒最嚴重的年份,外援激增。古巴的切·格瓦拉1960年11月訪華,中國給了6000萬美元的「貸款」,周恩來特別告訴格瓦拉,這錢「可以經過談判不還」。1961年1月,中國和蘇聯分裂,中國希望阿爾巴尼亞幫忙罵蘇聯的赫魯雪夫,給了五億盧布,還用外匯從加拿大買小麥送給阿爾巴尼亞[42]。

糧食進口遲緩和拒絕外援

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尚長風分別在中共黨辦刊物《中共黨史資料》 2009年03期發表了《1961年中國糧食進口研究》[43]、《百年潮》 2010年04期發表了 《三年困難時期中國糧食進口實情》[44],公開了當時的糧食進口和外國援助情況,原文引用如下:

「1960年12月底, 周恩來、陳雲、李先念商議,進口150萬噸糧食。1961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廣州會議上正式作出了1961年進口糧食500萬噸、翌年進口350萬噸至400萬噸的決定。

當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不過,禁運名單並不包括糧食。中國陸續從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國進口了糧食。

中國第一次從加拿大進口糧食時,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依據加拿大法規,官方特許的銀行不得向尚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提供出口商業信用。然而加拿大小麥局成功地說服了加拿大政府,破例同意加拿大有關銀行為中國第一批小麥進口提供了短期出口信貸。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也爭取到了較為優惠的條件。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糧食報價也比較低。1961年初,中國曾考慮向美國進口糧食,剛剛就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也表示,可以基於人道主義立場,向中國出口糧食。不過,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中國最終沒有向美國直接進口糧食。後來,通過當時同中國關係比較密切的法國轉口購買到了美國糧食。

1961年初,美國總統甘迺迪曾設想以民間的形式向中國提供糧食援助,被中國婉拒了。其他國家的糧食援助,中國也未接受。


中國接受的唯一一筆國際無償援助來自蒙古:小麥1萬噸,麵粉6千噸、牛羊肉1千噸。

1961年,蘇聯兩次主動提出對中國的糧食援助方案。一次是1961年2月27日,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雪夫致信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提議1961年8月底前,以借用方式,向中國提供100萬噸穀物和50萬噸古巴糖。中國決定把100萬噸糧食作為備用,接受50萬噸糖。後來由於中國順利地進口到糧食,100萬噸備用糧食最終沒有使用。另一次是蘇聯提出借與中國30萬噸糧食渡荒,中國予以接受。當時,蘇聯對華態度也較為友好。據中國貿易代表團匯報:「赫魯雪夫主動提出對我1960年的欠帳和借給我50萬噸粗糖都不計利息。」

據1961年12月26日的《外貿通報》,只有德、捷兩國對華態度特別壞。東德派其政治局委員馬特恩來中國索債,被中國總理周恩來嚴肅批駁其要求,東德開始有所收斂。

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則在其回憶錄里敘述其曾向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當面提出支援,周恩來答覆說:領導上已經討論過了,決定對蘇聯同志表示感謝,但對援助表示拒絕,說自行去解決[45]。

舊 2020-03-03, 06:35 P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CVincen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