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Sars 時期,因為無藥可醫,就靠一般幾十倍劑類固醇來壓制。
結果存活者後遺症很大?!
當時不醫,死掉就沒有後遺症了……
引用: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1416
基於此致病機轉假說,臺大SARS醫療團隊在2003年4月底因應和平醫院SARS疫情爆發危機,制定標準化的SARS治療策略如下:
(1) Ribavirin:SARS診斷後立即給予一次ribavirin 2,000 mg口服起始劑量,劑量維持為每天1,000-1,200 mg連續10天(體重>75 kg病人,每天口服600 mg兩次,間隔12小時;體重<75 kg病人,每天早上口服400 mg,晚上口服600 mg,間隔12小時);
(2) 類固醇:對於併發SARS肺炎的SARS病人,在開始發燒的第8天起給予靜脈注射methylprednisolone,每天 2 mg/kg連續5天。對於肺炎病情在第8天之前就快速惡化的少數病人,類固醇使用可提早到出現呼吸喘(dyspnea)的症狀時即立即使用。如果呼吸窘迫在上述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後仍未改善,則追加小型衝擊(minipulse)劑量methylprednisolone ,每天 500 mg連續3天。
臺大SARS治療策略奏效
由2003年4月23日到5月31日,共有17位臺大醫院醫護人員在盡責照顧SARS病人時感染SARS,包括4位醫師、8位護理人員、3位清潔人員、1位技師及1位行政人員。其中7位經由PCR由血清或鼻咽分泌物中檢出SARS RNA陽性確診;13位則由後續血清SARS抗體力價顯著上升而確診。全部17位醫護人員察覺自身發燒、身體不適後,均儘快向上級報告,並接受上述標準SARS治療程序。Ribavirin平均投予時間為發燒後第2天。雖然17位醫護人員中有12位因併發SARS肺炎而在發燒第二週接受類固醇治療,有兩位後續需要追加小型衝擊(minipulse)劑量methylprednisolone,有一位需暫時插管與呼吸器支持,但全員均順利康復,沒有任何重大後遺症。此零傷亡的卓越成果,證實了臺大SARS醫療團隊SARS兩階段致病機轉假說及以此為基礎的治療策略的正確性,在同年12月登上國際頂尖臨床醫學期刊Lancet,受到廣泛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