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表面客觀,但有盲點。現在某些電影的票房數字看起來不錯,但完全忽視愈來愈昂貴的票價、尤其是一些高票價產品(包括IMAX在內的巨幕、震動座椅、3D...)墊高票房,以及fanboys熱愛重複消費(二刷、三刷...N刷)...等,所以實際上看片的人並沒有票房數字象徵的那麼多。
重複消費在電影院票房與串流平台的效果大不同,主要靠重複消費創造的票房假象,在串流平台就會現出原形,因為串流平台需要的是訂閱戶,愈多付費客戶觀賞的節目才活得下去。這就是Netflix的夜魔俠三季就被砍掉的真正原因,少數客戶重複觀賞的效益,與電影院N刷的效益是完全不同的。
引用:
作者sclee
可是一部電影要賠錢,要等到下片後或是多年後,大家才懂得欣賞
畢竟這是少數案例
|
15年前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花了1.5億美元拍攝,全球票房3.75億美元不可能有賺錢,實際上這個票房數字與成本加上全球行銷費用相比大概多不了太多,而且華納只能收回不到一半的錢(我估可能不到1.5億美元)。但是該片的DVD賣得很好(2005年還沒有BD),而且VHS以及DVD出租率也很高,再加上電影頻道(HBO...等)的播出,讓該片在下片後找到更多觀眾,這才是3年後的黑暗騎士票房開出大紅盤的主要原因。因為當年沒有進戲院看開戰時刻的觀眾,在VHS、DVD以及電影頻道發現開戰時刻的優點,然後在黑暗騎士上片後蜂擁進戲院。開戰時刻北美首映週末票房不到5000萬美元,黑暗騎士則是接近1.6億美元。
類似的例子其實也發生在X戰警,20年前的X戰警製作成本7500萬美元,全球票房2.963億美元並不算出色,但出租以及電影頻道播出後營造的好口碑讓續集票房成長。續集更好的口碑,也造福了第三集最後戰役,北美首映週末票房突破一億美元。但最後戰役的口碑比前兩集大為失色,除了讓票房後勢疲軟,也連累了3年後的金剛狼。金剛狼的口碑仍然不佳,接著又影響了下一部X戰警:第一戰的票房,儘管第一戰的口碑以及影評都相當出色。第一戰的口碑在接下來三年的DVD、BD租售以及電影頻道播出又找到更多觀眾,這些當年沒有進戲院看第一戰的觀眾,在續集未來昔日上片時前往戲院捧場,也讓該片創下X戰警系列電影的最高票房(接近7.5億美元)。
玩命關頭從第四集開始找回原班人馬後,在票房上也是類似的走勢。所以,如果要找,案例其實不少。
引用:
作者sclee
我同事就有這樣的人,想去湊熱鬧見識一下為何這麼夯
|
好萊塢大片的行銷很多都是撲天蓋地的規模,會想湊熱鬧很正常。Deadline就曾經報導過復4的全球行銷費用超過2.5億美元,而且上片後行銷規模並未大幅縮減,但並不表示這些大片都是好電影,很可能過幾年就已經被遺忘。像刺激一九九五被史匹柏稱為「口香糖電影(chewing-gum movie)」,就是因為深入人心,讓人難忘。復4大概可以確定是深入宅心,但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可能湊完熱鬧後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