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拖稿將近 10 天的記錄,已經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了?
================= 我是分隔線 ==================
『小子!有沒有考慮離開臺灣到我身邊做事?』
先前,在北京遇到的前輩,在電話裡這樣跟我說。
我很感謝前輩的賞識,我其實也不知道我能幫他什麼。但是,我沒有立刻拒絕前輩的提議,反而告訴他,我需要更多時間來考量。
『好!等你的答覆!』前輩很爽快的回答!
關於前輩的提議,主要有兩個內容。
首先,前輩作為主要出資人與最大股東,與人合夥的海外公司需要一個類似於團隊領導的人。由於,他想自己找年紀輕一點,但是又不能太年輕,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剛好,而且又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想來想去,就想到我這個小人物了。
第二,他覺得我可以嘗試不同的挑戰,這樣的過程,我現階段所任教的大學裡面,短期內可能無法有這樣的機會去歷練。
我個人對於前輩的建議,其實也沒有特別排斥,但是也沒辦法馬上就做出決定。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人生經歷方面的缺乏所致。在教書之前,雖然也在相關行業中工作過,然而,卻沒有擔任過領導者。再者,我個人也擔心我的教學內容,是否與現階段的產業需求脫節?
一個大學教師,除了知識的傳達之外,應該也有責任為社會培養所需的人才。
最少,我個人是這樣想的。
對於轉換人生跑道這種事情,家人倒是持開放態度,但是,我打算跟 Yellow 共同研究看看。
相比 Yellow 愛用即時通訊軟體,像是 LINE、WeChat 或 Skype,我個人比較偏好打電話。
因為,我個人認為,許多人對於網路的依賴,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就曾經接過一則來自同事的 LINE 訊息,上面只寫了『有急事,速回!』
只是,有急事應該要打電話吧?怎麼會覺得用網路會比較快找到人呢?
可能是科技太過進步,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導致許多人習慣用網路世界的邏輯來思考。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不代表大家都這麼想。
但是,這樣的思考方式,讓我在很多學生眼中,看起來像個現代原始人。
「老大問我要不要去他身邊做事。」
電話接通後,我跟 Yellow 這麼說。
「他怎麼會想找你?」
Yellow 在電話裡笑著問。
雖然,她的話聽起來是問句,卻沒有太多疑惑的成份。
「你自己呢?有什麼意願?」
「還沒辦法這麼快做決定。」
「首先,到海外工作是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我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
雖然說是海外,其實也只是到上海而已。
「薪水呢?」Yellow問了一個滿關鍵的問題。
「只談了基本的年薪與福利,節稅什麼的還沒談,社保之類的也還沒談。」
Yellow 聽完我的話之後告訴我,可以去嘗試看看,如果做不慣,再回來教書也可以。
然後,她繼續接著說:「而且,我去上海的時候,就可以跟你住一起啦!」
因為 Yellow 的工作型態,讓她必須到處跑。因此,她待在臺灣的時間真的不多,一個月如果有五天左右,就算是很長的了。她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大陸、香港、東南亞與臺北這些地方飛來飛去。
所以,我跟她彼此真正能見面的時間,都很短暫。
如果,我真的去了上海,我跟 Yellow 彼此相聚的時間,真的會因此增加嗎?
================= 我是分隔線 ==================
照這樣拖下去,12/25 那天恐怕又沒稿了?
不過,聖誕節應該出去放閃,不應該在 PCDVD 看稿吧?
所以,12/25 當天如果沒搞,應該可以被原諒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