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不想單獨發也不知道要發在哪又跟5G 有關,那就發在這吧
聯發科做對這3件事 分析師:可望靠5G回到股價破500的黃金歲月
聯發科推出世界第一顆量產的5G手機系統單晶片,今年底將有無數顆同樣的晶片,安裝在Oppo、Vivo的智慧型手機上,在中國各大城市銷售。
因為這顆晶片,聯發科可望重回中國市佔率達五成、毛利率近五成,股價破500的「三個五」黃金歲月
事實上,過去一年,聯發科股價已經大漲60%,外資券商更紛紛調高聯發科的目標價。聯發科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成功奪回領先地位?
9月19日,竹科園區陽光普照,許久沒有出現在公開場合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首度對外開放的「無線通訊研發大樓」大廳接受媒體採訪,笑得容光煥發。
過去一年間,聯發科股價大漲了60%,9月19日收牌價為380.5元,創下近4年來的新高。
主因,就來自蔡明介手持的一顆比5元銅板略大的黑色晶片。
這將是世界第一顆量產的5G手機系統單晶片,最快今年底將有無數顆同樣的晶片,裝在Oppo、Vivo的智慧型手機上,在中國各大城市銷售。
蔡明介強調,聯發科在5G手機領域已「取得第一步領先群地位」,這是聯發科的階段性成績,也是5G元年的開始。將來5G還會有更大、更新的應用會繼續下去,「聯發科已經ready了,」他神采飛揚地說。
最近一段期間,外資券商紛紛調高聯發科的目標價。
最戲劇性的是摩根士丹利證券,在9月11日發布研究報告,一舉將聯發科目標價從345元,上調到449元,幅度高達三成。
報告一開頭,便以標題「我們錯在哪裡?」(What did we get wrong? ),自我檢討。
該報告的作者、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接受《天下》採訪時坦承,他原本對聯發科5G SoC晶片進度看法過度保守,先前預期聯發科5G晶片會趕不上大陸2020年初的5G手機上市時程。
領先原因1:第一次測試就通過,讓分析師看走眼
理由是,通常10款晶片中,僅兩成可第一次就通過工程測試。因此,沒想到聯發科的這顆內部編號為MT6885的5G晶片竟然順利實現測試目標,因此,將在12月底量產。
「這是很瞬間的翻盤!」詹家鴻說。
「聯發科是在完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竟然在年底就推出5G晶片,抓到時間差和空隙。高通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按自己的節奏做晶片,想法就是先做5G高端,低成本的(系統單晶片)就晚一年再推出,卻忽略大陸客戶不想等,」詹家鴻說。
為何大陸手機廠不想等?
中美貿易戰讓中國政府加速5G普及時程,不但發照時間提早半年,還希望5G元年的2020年,就能出現2,000人民幣的中階5G智慧型手機。中國移動甚至喊出要推出「5G千元機」,跌價速度,甚至可能超過4G時代。
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進一步表示,聯發科5G晶片早在第三季就已送樣,明年第一季客戶就會在市場上量產,明年光是中國5G手機就有1.06億支規模。
詹家鴻甚至指出,聯發科有機會因晶片量產時程超乎預期、中國手機「去美化」效應、未來市佔率與毛利率雙升等3大因素,「在中國主場拿回當初3G時代的領導地位」。
那可是中國市佔率達五成、毛利率近五成,股價破500的「三個五」黃金歲月。
聯發科無線通訊事業部總經理李宗霖指出,這款5G晶片的「出身地」就在這棟「無線通訊研發大樓」,大樓目前都專注設計、開發與測試5G SOC,也建置了30多間電磁微波屏蔽室間、先進5G開發及5G基站等設備。
大樓高速運算及資料中心機櫃建置最高可達600櫃,可容納超過3萬台高速運算伺服器。
李宗霖指著其中一台人身高度的伺服器機櫃,強調每台耗資1億台幣,用來將手機連接至儀器進行通訊測試,並模擬各國基地台與手機通訊間的各種環境情況,如高山、隧道、擁擠都市等,就是為了達到最佳通訊效果。
領先原因2:5G規格選對邊,押寶中國市場
5G涵蓋兩種主流頻段技術,一為主打低功耗、覆蓋能力廣的Sub 6 GHz(低於6GHz的頻段)窄頻技術,另一種則是主打速度的毫米波(mmWave)寬頻技術。
高通技術公司全球製造技術與營運資深副總裁陳若文曾表示,5G是國力的延伸,誰掌握5G就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國家,而且高通特別看好毫米波頻段實現的5G,因為速度較快,才是真5G(Real 5G)。
不過,詹家鴻指出,高通以技術導向,有此思維可以理解,雖然毫米波確實才能真正將通訊技術發揮到淋漓盡致,「但中國要的是名:我有5G,成本又比較低!所以要讓中國普及,中國都推Sub 6。」
聯發科2至3年前研究5G機會時分析,由於美國及日本在Sub 6頻段多數被軍方、航太占用,若欲在Sub 6頻段上取得較大頻寬的頻帶,必須實行頻譜重整,因此美國和日本會傾向選擇毫米波。
還處於發展中階段的中國,仍有足夠頻寬佈建5G業務及推廣,因此在選擇上會傾向使用Sub 6。
蔡明介強調,聯發科在5G手機領域已「取得第一步領先群地位」,這是聯發科的階段性成績,也是5G元年的開始。將來5G還會有更大、更新的應用會繼續下去。(吳宙棋攝)
因此聯發科要首先發展Sub6,押寶中國市場。
今年初聯發科技通訊系統設計研發本部總經理黃合淇曾表示,Sub 6可由目前4G發展的產業經驗延伸至5G,基地台較易部署,且具有蜂巢覆蓋範圍廣、訊號傳輸距離長的優勢。
毫米波雖然有大頻寬、低延遲的優勢,符合5G特性,但易受地形地物限制,因此比較難部署,而且技術難度極高。
拓墣產業研究院資深分析師姚嘉洋也認為,「即便高通走到毫米波,某種程度上是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當然高通的方向是對的,但時間點沒有到。」
「聯發科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沒有好高騖遠,就選擇sub 6。」詹家鴻贊同,且提醒聯發科高階研發人員也在做毫米波,明年底會有豪米波modem出來,「所以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另一位外資分析師也認同這點,他解釋,聯發科的5G研發人力僅有高通的三分之一,如果當初兼顧毫米波,可能會誤了Sub 6的推出時程。
他認為,高通就是因為投入太多人力在高難度的毫米波技術,結果才會忽略了5G系統單晶片的時程,讓聯發科後發先至。
顧大為今日也對《天下》證實,毫米波modem預計於明年底推出,他並不擔心落後對手,「明年不會太晚啊,」顧大為笑著說,「因為大陸沒人把毫米波做到手機裡面。」
領先原因3:三星7奈米製程拖累
目前看來,高通預計在明年初推出的該公司第一款5G手機系統晶片7250,甚至可能無法趕在明年第一季問世,因此與聯發科同級產品的大量生產時間,可能會出現一季的時間差。
背後的罪魁禍首,就是高通代工廠三星的7奈米製程良率遲遲無法提升。
反觀之,同樣7奈米製程,台積便對聯發科的5奈米晶片大力提供支援。「台積也想贏三星,」一位聯發科集團人士說,,儘管台積電7奈米產能擠爆,「但是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面壓力。」
而且,隨著三星良率不佳的傳言愈演愈盛,一些本來還在觀望的手機客戶,已逐漸倒向聯發科。
詹家鴻說,目前中國品牌如OPPO、小米、VIVO的競爭心態是,八成先看產品來不來得及比對手更快推出,若時程差不多,有兩成會考慮「去美化」,為了因應中國消費者目前拒美心態,手機客戶都在增加亞洲晶片供應商數量。
姚嘉洋也說,今年對手機處理器業者而言,搶奪既有的市場份額的激烈程度正在提升,高通、聯發科都加強爭取OPPO、VIVO、小米等重要客戶。
「聯發科去年開始以12nm製程打造P系列處理器,性價比有不錯表現,此一優勢在2019年發酵,使高通面臨更嚴苛的競爭,高通未來通吃一線客戶多數訂單的情況已不復見。」
摩根士丹利甚至預估,聯發科明年可讓拿下大陸5G手機三成市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