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windwithme
Elite Member
 
windwithm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43


Geekbench 4
OpenCL Score => 26205


創作者筆電若使用到3D繪圖的軟體,常需要OpenGL或CL效能
以上幾款軟體都是主要測試OpenGL或CL效能,有些繪圖軟體以前也聽過

接著是DirectX效能,也就是一般遊戲會運用到的3D技術
後方括號是與AORUS 5搭載Core i7-9750H與GTX 1660Ti做效能對比
3DMARK Fire Strike => 17516 (7997)


FINAL FANTASY XIV : Shadowbringers
1920 X 1080 HIGH=> 15948 (10518)


FAR CRY 5 極地戰嚎 5
解析度為1920 X 1080,將3D特效為高模式
內建測速軟體效能 - 已渲染幀數5878 (3187)


基本上如果是1660Ti可以勝任多數遊戲1080P設定中等以上的特效
RTX 2080 Max-Q設定1080P多數遊戲可以到最高特效
若設定為UHD 4K解析度時,則建議特效在中等或以下會比較合適
AERO 15 OLED YA最高階搭載9980HK與RTX 2080 Max-Q
也是目前輕薄筆電中最高規格,當然擁有這類機種中最高效能表現
此外較入門AERO 15 OLED SA也有9750H與GTX 1660Ti的配置
所以上面測試對比也可以讓預算在較入門筆電的消費者多了解效能差異
nVIDIA近期更新436.02優化許多遊戲,有玩遊戲需求的也可以更新使用

燒機溫度測試
室內溫度約31度,進行Intel Core i9-9980HK散熱能力測試
風扇轉速一般模式下,CPU全速最高約3800~4100轉
運作LinX 0.7.1讓系統全速時 - 79~90,瞬間最高達95


待機時風扇約2600~2800轉,此狀態下偏靜音聽不太到風扇聲
CPU全速時約3800~4100轉左右,機身噪音會較為明顯
其他幾款個人測試過的高階電競機種相比不算太大聲,約為中等以上的噪音量
9980HK TDP規格為45W,AERO 15 OLED散熱系統可壓制更高的TDP
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時脈約3.9~4.1G,TDP介於55~58W左右
若TDP接近60W時,則電壓會降到約0.8V,時脈約2.4~2.6G
當然LinX對Intel CPU來說算是非常嚴苛的大魔王級燒機軟體
其他燒機軟體重度負載大多只能達到45W,更不用說遊戲或其他用途會更低
所以在大多數軟體使用環境下,CPU全核心時脈應可以達到3.9~4.1G

FurMark主要為GPU RTX 2080 Max-Q燒機測試
GPU 1000MHz / MEM 6000MHz
雖然軟體無法測到GPU精準時脈,但對比先前測試過的MSI GS75
同樣搭載RTX 2080 Max-Q GPU,但時脈只有870MHz的效能還要再高一點
運作FurMark得到待機55度與全速77度


LinX燒機時鍵盤約32~36度,上方約36~42度,左右出風口約36~42度
後方出風孔約38~48度,D面進風孔約33~45度,所以後方出風孔溫度較高
風扇全速時噪音會提升一些,不過由於是偏中低頻噪音
產生的噪音並不會讓人覺得太不舒服,全速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般使用環境,如上網、看影片或聽歌等,系統低負載時聽不太到噪音

電池續航力部分,Microsoft Azure AI設定為Battery Save Mode
官方標榜最高可達8小時半電力,但可能用於一般文書處理或是上網瀏覽才有機會達到
實測使用Wi-Fi網路播放Youtube上DVD 480P影片,1小時後剩85%,2小時後剩69%
3小時後剩56%,5小時後剩21%,6小時後剩8%,續航力對長時間使用環境很出色

左邊AERO 15 OLED採用Samsung 4K OLED面板
右邊AORUS 5採用IPS面板,亮度調到差不多
可以看到兩種面板的發色調性明顯不同,細節也有不小的差異
左上湖水波紋跟AERO A面左邊草叢細節與色澤豐富度都是OLED勝出


除了OLED面板色澤優勢之外,經過X-Rite Pantone校色
螢幕中照片與實物色澤相比看起來很接近,符合標榜的真實色彩


總結GIGABYTE AERO 15 OLED YA(i9-9980Hk/RTX 2080 Max-Q)
具有特色與優勢的部份
1.ID外型設計與電競筆電明顯不同,擁有出色的外殼硬度與組裝質感
2.市面上最高階Samsung 4K OLED面板,並擁有三面極窄邊框設計與校色
3.導入Intel第9代8C16T Core i9-9980HK,大幅提升薄型筆電效能
4.薄型筆電設計最高可搭載至nVIDIA RTX 2080 Max-Q
5.功能豐富的GIGABYTE Control Center與Nahimic 3D音效軟體
6.支援Microsoft Azure AI動態調整發揮較佳的功耗與效率
7.Supra Cool2散熱系統採用雙風扇+5根熱導管+11進出風孔高規格配置
8.鍵盤擁有Per Key RGB背光,薄膜式設計卻有出色的按壓手感
9.採用支援802.11AX (WIFI 6)技術的Killer AX1650無線網卡
10.攝影機鏡頭蓋貼心設計,搭載高階硬體也有水準之上的電池續航力
11.最高階YA之外,還提供許多較入門與中階價位的創作者筆電型號

未來能夠再加強與改進的部份
1.亮面螢幕處於光線較亮的環境下,有些角度較易反光
2.WebCam解析度與畫質偏低,希望未來改款能再提升
3.喇叭音質在重低音效果與音場表現還有加強的空間
4.如果OLED版本能有少數幾款霧面螢幕讓消費者比較會更好



效能比 ★★★★★★★★★☆ 93/100
用料比 ★★★★★★★★☆☆ 88/100
規格比 ★★★★★★★★★☆ 92/100
外觀比 ★★★★★★★★★☆ 90/100
性價比 ★★★★★★★☆☆☆ 75/100

AERO 15 OLED依硬體或價格由最高排序為YA、XA、WA、SA、NA
最新版本內建Intel第9代Core i7 9750H或i9-9900HK
顯卡也有GTX 1650、1660Ti與RTX 2060、2070 Max-Q、2080 Max-Q
另外也有新設計但非OLED的AERO 15,霧面Sharp 240Hz FHD IGZO螢幕
內建顯卡搭配GTX 1660Ti或RTX 2070可選擇
AERO 15 OLED從最入門台幣5萬初到14萬元,產品線豐富且涵蓋大範圍價位帶

大改款AERO 15在外觀擁有商務路線的設計,堅固的外殼與出色組裝質感
螢幕有多種面板可以選擇,並有三面超窄邊框、專業校色螢幕以及出色的鍵盤手感
內部硬體搭配也因等級不同而有不同的價位選擇,性能也可以取代同級電競筆電
如果是硬體配置與價格差不多的電競筆電,那新AERO 15的ID設計會更吸引我
希望明年如果AERO改款,可以再提升視訊畫質與喇叭音質,這樣會更為完善
以上是個人對於AERO 15 OLED YA硬體效能與大改款設計的心得,提供給有需要的網友做為參考

喜歡我的評測文章的網友歡迎到windwithme粉絲團按讚
以便更快得知個人最新的測試動態,您的回文與按讚依然是我前進的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舊 2019-09-04, 04:28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windwithm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