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艾克萊爾
Golden Member
 
艾克萊爾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4
您的住址: 「 」
文章: 2,517
來~
我們來複習一下,這是你講的

引用:
作者xxdmd
M1A1跟M1A2 最大不同只是火控系統軟體 ..


以下節錄自MDC的M1-A2說明,總共升級了那些東西

-----------------------------------------------------------------------------
M-1A2的改良幅度極大,尤其在觀測、射控、通訊等電子系統方面。射控系統方面,M-1A2的改良包括加裝車長獨立式全週界熱影像儀(Commander's Independent Thermal Viewer,CITV)、改良車長武器控制台並強化其保護裝置、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砲手用控制顯示面板(GCDP)、改良射控電子單元(FCEU)、改良砲手主/副瞄準儀(DGPS/GAS)、改良主瞄準儀的瞄準線/雙軸線組合(LOD/DAHA)、瞄準作業自動化、換裝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等。M-1A2在外觀上與M-1A1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於砲塔頂部左前方新增一具獨立式車長用全週界紅外線熱影像儀(原先M-1A1並無任何車長全週界潛望鏡),使M-1A2具備全天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砲手正在鎖定、射擊某一目標時,車長便能以CITV搜尋下一個目標;而車長搜獲新目標後,無論砲手是否正在接戰別的目標,都能以新的車長武器控制台的改良型控制握把,按下按鈕將砲塔轉向此一新的目標(此時新目標的相關資料也會顯示在砲手顯示面板上),讓砲手快速地瞄準並朝此一目標射擊,如此便大大地增加了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 。除此之外,M-1A2也改良了車長武器塔頂(ICWS),塔頂四周擁有六個潛望鏡,觀測能力較原先為佳。主砲射控電子單元由GD發展,採用模組化設計,能將CITV、砲手主瞄準儀和砲塔驅動(GTD)的數位穩定系統連結在一起動作,以控制搜索、攻擊目標的接戰程序。車長用整合顯示器(CID)包括一具CITV的顯示器、一具多功能資料顯示器與一具勤務暨武器控制面板,其中多功能顯示器可顯示戰區方格座標圖、車輛位置、射擊角度、車輛未來動向等戰術資料,並透過自我檢測系統回報車況。此外,M-1A2還擁有砲口參考系統(MRS)、側風感測器、砲耳傾斜感測器等。M-1A2的多目標接戰能力較M-1A1大為增加,標準接戰程序僅需7.5秒,變更目標循環射擊時間僅需4至6秒,越野行進射擊時主砲第一發命中率達95%,整體射擊速率與命中率較M-1A1增加100%,整體攻擊力較M-1A1增加54%。

除了射控系統的大幅精進外,M-1A2令一項重要革新就是引進堪稱全車「神經系統」的「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透過一套美軍1553B資料匯流排連結並協調車身與砲塔內各子系統,其工作包括資料處理、效益控制和控制引擎輸出功率等。車載系統機能檢測系統大幅減輕了車上乘員的工作負擔以及工作複雜度,同時改善人車之間的配合互動。此外,M-1A2新增車間資訊系統(IVIS),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連結,可傳遞戰場情報、本車位置與本車狀況給指揮官,使得美國陸軍的指揮管制體系更快速精確。M-1A2另一項類似的新裝備為內置測試系統(BITE),能快速偵測出車輛發生故障的部位,大幅降低維修負荷。

資訊傳輸方面,M-1A2的通訊系統數位化,新增附有介面單元(RIU)的單頻陸空無線電系統(SINCGARS),此系統跟一般的戰術無線電不一樣,能如調頻(FM)廣播通訊系統般,以壓縮方式快速傳送圖像資料與情報,使用單一通信頻道,具有抗地形影響與抗干擾的資料再傳遞能力。通信資料預先程式化,利用目錄驅動(Menu-Driven)程序和幾種特定類型訊號來為不同種類的資訊進行分別,例如車況回報、後勤需求與損傷報告等各有不同的信號模式,這使各M-1A2的車長只需在無線電網路中搜尋這些資料,就能瞭解友軍戰車群的最新狀況。

防護方面,M-1A2的裝甲也經過大幅強化,車體正面、砲塔前方與砲盾等最易被擊中的部位都裝設附加二重硬度均質裝甲塊的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 由英美聯合研發,英國稱之為Dorchester裝甲,外表第一層是高硬度裝甲板(HHA),第二層為高硬度陶瓷,第三層是網狀的衰變鈾合金裝甲,第四層是滾軋均質鋼板裝甲(RHA),最內部還加裝凱夫勒內襯。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較第一代查加網狀衰變鈾層以及凱夫勒內襯,其中衰變鈾層能大幅提昇 整體防護能力,尤其是對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這是只有陶瓷夾層的第一代查布漢裝甲的弱項),而凱夫勒內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遭砲彈擊中後鋼鐵碎片在車內飛散而傷害乘員與車內設備。除此之外,為了抵抗日漸普遍的攻頂武器,M-1A2的頂部裝甲也經過加強。此外,M-1A2的彈艙和燃料箱的防護裝甲也進一步強化,此外換裝新的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和滅火/抑爆系統,此滅火系統能在0.2秒內瞬間撲滅火災。裝甲大幅增強後,M-1A2的防護能力較M-1A1增加100%,戰鬥重量則增加至69ton(63.05 tonne)左右。 M-1A2砲塔正面與車頭首上裝甲在面對反戰車飛彈與HEAT時,號稱擁有相當於1300~1600mm RHA的防護能力,為全球之最,而抵抗APFSDS的能力約為880~900mm RHA。

駕駛航行方面,M-1A2也有重大的改良,包括增加定位/導航系統(POS/NAV)、休斯公司生產的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DTV)、駕駛用數位化整合顯示器(DID)等。POS/NAV由史密斯工業(Smiths Insdustries)公司開發,除了將戰車位置以及其他相關定位、航行資料給車長與駕駛,更具有自動駕駛功能:車長先設定航路,並在路上設定一連串參考用的中繼點,然後M-1A2便能在自動駕駛功能的發揮下自動前進,其自動導航的誤差範圍大約在每小時位移的2%左右。這種功能在沙漠或夜間作戰中非常有價值,可大幅減輕駕駛的負荷,甚至讓其獲得睡眠時間而不影響戰車的前進,此外也大大增加了在沙漠地形的航行準確度。駕駛艙內的DID能顯示引擎的所有資訊和車長傳來的導航資料。而AN/VAS-3駕駛用熱影像儀能大幅提昇全天候駕駛能力,包括在夜間、陰暗天候、戰場煙硝等低視線環境,此外還能提供額外的搜敵能力。此系統在量產前於1991年波灣戰爭中少量安裝於參戰的M-2/3布來德雷裝步戰車上,在戰場上證明其效果極佳。

M-1A2的動力系統基本上仍與M-1A1相同,但是提高了運作效率,因此雖然M-1A2的戰鬥重量大幅增加,推重比也降至21.7,但仍能維持優異的機動能力,最大道路時速維持M-1A1的水準(67.7~69.2),最大越野速度48.3km/hr,續航距離則降至426km。雖然引擎推力沒有提升,但是身為資訊化時代產物的M-1A2,對於動力系統在此方面也有著墨,引擎換裝新型電子數位控制單元,可有效控制不同路速下的燃油消耗,從而使得AGT-1500燃氣渦輪在本身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提升了運作效率,此外噪音與熱訊號也降低了;此外引擎控制單元也與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與自測系統連結,除了平時回報引擎的資料、狀態並作為車載機能檢測系統調整引擎輸出的回饋外,發生異常狀況時也能立刻反應。除此之外,M-1A2的承載系統也經過改良,並換裝附加橡膠塊的T-158履帶,重量較M-1A1的T-156履帶增加近400kg,但是里程壽限將近3400km,是T-156的3倍。

M-1A2還有許多其他的改良,例如改善車內操作環境的人體工學配合度,以增加乘員長時間的操作效率並減少意外傷害;為了因應核生化環境下必須長期在車內作戰的可能,車內備有7.57L的飲水,並配備特殊的溫水機。M-1A2仍沿用原來的M-256 120mm主砲,但是砲身材質經過改良使得壽命增加,在全裝藥射擊下擁有1000發的壽命,而原先M-A1的主砲僅750發。此外,M-1A2配備更新型的M-829A1/A2翼穩脫殼穿甲彈,期中M-829A2的硬度增加,而且擁有更大的彈長/直徑比,遠距離終端速度與穿甲能力更上一層樓。 此後,美國為M-1A2研發兩種新的120mm砲彈,第一種是具有智慧的XM-943 STAFF高爆穿甲彈,係改良自M-8300高爆穿甲彈(HEAT-MP-T),最大的不同乃改採攻頂設計,設有目標感測器,瞄準基線位於瞄準線上方,感測器發現彈體通過目標上頭時便引爆,對付敵方戰車較薄弱的頂部;第二種砲彈則是XM-1007 TERM-KE增程動能穿甲彈,主要改進是強化砲彈動能。M-1A2其他的改良包括新型車身/砲塔電子單元(H/TEU)砲塔外雜物箱容量增加、改良砲塔滑環等,全車大大小小的改良多達33項。
__________________
ぶ(∀゚ )人(゚∀&#65439人( ゚&#8704人(∀゚ )人(゚∀&#65439人( ゚&#8704
(↑一個因為疫情影響導致工作超閒不知做啥好的傢伙↑)
舊 2019-08-18, 10:25 PM #10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艾克萊爾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