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工作這麼多年我觀察很多人以後想到一個"脫離平均值的特性."
人們思考經常會定錨在某個標準, 譬如之前提過某台灣人說的出差費問題.
第一個: 為什麼聯想到工程師? 第二個: 為什麼額定某個金額是行情價?
第三個: 為什麼思考行情價?
行情價這個概念PCDVD也是很盛行的. (其實人人都會有一個大致印象)
"先脫離中國人台灣人議題, 這個會戰不完; 這是完美的立場偏見做決定."
我這個失敗者不提, 但又不是很經常讀商業界讀物, 不太認識名人過往.
只能希望提個例子, 要質疑的就直接跳過去別看吧~ 老東家前前任經理.
他是一個很傑出的人才, 會設計, 而且還是三向面(統包), 更猛的是還會算錢.
=> 我認為專精走技術會忽略$的考量, 認為$還不如時間. (視外界如無物)
去龍頭企業總是要挑一個範本, 雖然我與他素昧平生, 但看過幾次資料後..
漸漸地"認識"這個能量驚人的前輩, 由衷的佩服, 以及努力去學習對方做事.
先學領域A, 然後領域B, 實作, 然後再去C (後來公司不提供, 我去成大補課).
即使有些天生特質我學不來那也就算了.
但從來沒進研發.. 有在裡面配合過, 只是, 或許是當初僵硬的企業文化.
覺得進去只是聽命產出其實本質還是一樣的東西而已, 也排斥兩位主管.
離題了.
重點是, 他也經常被誤認應該要是研發, 然後別人發現不是研發後馬上降級.
為什麼有些工作他親自出馬, 卻只是因為身分(職稱)不是研發而被人貶低呢?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有些人要錨定哪些類型做什麼工作呢? 一定要特定一個?
而為什麼研發高人一等呢? 為什麼不能假設研發的工作, 有非研發的人可以執行?
我這裡不是針對研發, 而是別人拿研發出來針對多功能型的工作者, 所以特別提到.
這個理論很龐大, 但基本上, 特異(不一定優秀)人種都是偏離平均值的.
只是為何要被硬性歸納到平均值裡面, 如果不找一個歸屬, 就飽受批評?
而人們(特別是華人)很難認同非平均值, 非中庸的存在?
當然, 我現在沒有那麼哲學/人文學~ 其實說穿了, 只是孜孜不忘, 錢吶~
事情做了有成效, 趕快給我$就對了, 屁話一堆 XD
以前翻閱所有有紀錄的那位前輩的工作檔案, 也可以感覺/幻想他心中這股氣.
不過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我上次過度追求盡善盡美, 差點增加天數.
人家後來要砍價, 也是從工作"效率"上來胡扯, 真的是給了對方藉口了.
應該要報價更高點 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