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之前都沒聽過這個東西...
好奇 Google 了一下...
Wiki-弟子規
影響
--
黃曉丹指,九十年代,台灣迎來了解嚴後的教育自由化時代,1991年,台灣教育部停止《四書》為中學唯一文化基本教材,台灣
民間開始自行組織讀經。
台灣學者王財貴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
王財貴的讀經書目在二十年間不斷窄化,最初他的讀經書目包括中西經典,但後來為了「便利、普及、實效、實證」的目的多次修訂,
真正普遍得到實施的,讀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規》。
而同時台灣
各種宗教團體也希望借著讀經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在1993-2000年之間,台灣
天帝教、
一貫道、
佛教的各種組織都捐印了大量讀經手冊和書籍。
而這些宗教團體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的《弟子規》。《弟子規》由此在台灣得到普及。
。台灣有大量民間《弟子規》學習班,多數為佛教寺廟與團體組織。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站將《弟子規》列為數位僑教系列教材之一,並將其製作成為安卓以及iPhone/iPod的app。
。台灣升恆昌免稅商店董事長江松樺稱要求7000多名員工必讀《弟子規》。
。2013年8月,台中監獄舉辦「弟子規」背誦決賽,要在3分鐘內背完是基本要求,還得拚速度、比清晰和台風,個人組第1名可得2萬元新台幣獎金。
權威性
--
。相當多的學者指出《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
。黃曉丹指,《弟子規》出現在鴉片戰爭後,流行起來更要到二十一世紀,它並不是中國「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
歷史上的賢人君子、創作成果,與從小讀《弟子規》毫無關係。
《弟子規》在最初的使用環境是晚清的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農民,用途是教農民識字、不違法。
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質疑它在今天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也指與《論語》、《莊子》、《老子》相比,《弟子規》是無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廟堂之中的經典之作。
哪怕跟《三字經》相比,《弟子規》從歷史悠久的角度也沒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