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razynut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247
https://blog.xuite.net/arvin66/icsc...%A8%98%E6%86%B6
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 作者:七田真(日本著名右腦開發教育學專家)←這人在日本好像很紅

猶太人的教育:從一歲半開始讓孩子背誦《舊約》

猶太人是非常優秀的民族,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約有30%都是猶太人。猶太民族為什麼如此優秀呢?因為這個民旅非常重視知識。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記憶訓練。


思考能力和刨造性的基礎在於記憶

在日本有一種觀點,認為記憶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就差。這種輕視記憶的想法是錯誤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性的基礎正在於記憶。

記憶分為左腦記憶和右腦記憶。所謂有記憶力而沒有思考力,正是因為這種“記憶力”是左腦的記憶力。如果右腦記憶力得到開發,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創造性是右腦的屬性.右腦記憶訓練不僅可以幫助開發右腦記憶.還能夠激發出創造性、感性、靈感和直覺。


通過不求理解的“素讀”和死記硬背培養天才

築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做《天才滿世界》,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會上遇到了創業家井深大先生。我向他請教“使腦子變聰明的方法”。他回答說:“就是要大量的死記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讀’——不求理解含義、只照著字面朗讀漢籍。戰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全都作過這種‘素讀’練習。湯川秀樹先生從3歲就開始接受這種訓練了。那時候他學習的有《論語》、《孟子》等,除了老莊不教,因為不適合兒童學習。但是少年時代的湯川自己把老莊也讀了,覺得很有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量子力學出現時他一下子就理解了。而其他人卻不理解的原因。就是因為讀了老莊。”戰後的教育原則變成了“先記簡單的再記難的”、“先理解再記憶”,這種觀點是分析性的、成人式的,是把成人的思考方法強加給兒童。實際上,兒童擅長記複雜的東西,擅長不加理解地死記硬背。

日本江戶時代的“寺小屋”(寺小屋即私塾——譯者注)也教孩子們“素讀”《論語》。法國的小學讓低年級學生背誦民族性文學作品《塞根先生的羊》和《最後一課》,讓高年級學生背誦難度更高的莫泊桑的作品。德國的好母親會讓孩子背誦50個左右的故事。猶太人也讓孩子背誦《舊約》。以前,日本的小學也讓孩子們在上課時一起朗讀、背誦課本內容,他們的聲音連從學校旁邊經過的人都能聽見。後來這一習慣逐漸消失了,真是遺憾。近來小學裡而逐漸開始重新嘗試這種“素讀”訓練了。這股風潮始于山口縣小學老師們的實驗.而其契機說起來還有些不尋常:

有一個叫A的孩子,平常毫不起眼。老師聽說他能夠背下來10頁課本。就讓他在課間休息時背一下看看——老師認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A居然背了下來!儘管有的地方不太流利。周圍昕著的孩子們喊著說:“我也行!我也行!”都自己練習了以後再在大家面前背。後來全班孩於們的平均成績都有大幅提高。真是不可思議。


讓受教育者記牢基礎知識

我們現在這一代人往往不瞭解右腦教育.大家認為,“如果孩子連道理都不明白就背誦詩歌呀,《論語》呀,‘九九乘法表’什麼的,不會有任何好處。”這其實是左腦型思維的想法。好的右腦教育是排除了“道理”的教育.要讓受教育者認真記憶基礎知識。很多人說,現在已經是電腦時代了,記憶可以交給電腦來完成,人類只要知道如何思考就行了。是這樣嗎?

汽車壞了,拿著厚厚的說明書卻因對汽車一無所知而一籌奠展——得到的資訊再多,如果不能根據自身已有的資訊(記憶)來進行交叉檢驗的話,就無法對這些資訊加以利用。人們常說培養豐富的創造性需要有預見能力。這種“先見之明”要由“後見能力”來培養。“後見能力”即是向過去學習的能力。向歷史展開來學習非常重要。培養預見能力和創造性的關鍵是在何種程度上記住了過去的資訊。


大量輸入資訊。讓“量”轉化為“質”

講到富於創造性,沒有人比發明家更富於創造性了。我們向發明家可以學習什麼呢?請看下面的例子:發明學會會長豐澤豐雄先生說過,“創造工學的基礎是量、量、量;好的想法是和量成正比的”,“如果你想變成發明家,就要知道很多前輩們的發明方法”。

有人曾經問著名作詞家佐藤八郎先生:“您的詩的確是太好了。為什麼您總能寫出好詩呢?”他回答說:“因為我記得很多詩,能夠背下來的有5000首左右。知道大致內容的有50000首吧。這些詩都裝在我腦子裡。它們在我自己作詩時給了我很大幫助,讓我能夠寫出好的詩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寫不出好詩。”

我們一定要知道:高品質的思考是和“量”成正比的,“量”是可以轉化為“質”的。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真是礙眼…還是讓版面乾淨點吧!
舊 2019-04-02, 03:03 P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razynu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