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寫過一些App,可以分享一點經驗。
像使用者個資被蒐集的問題,確實Google / Apple / MS都有做,這是在使用者EULA就明確聲明的不爭事實。
其實真正的關鍵應該是:
1.蒐集後的個資,被政府的手深入有多少?
2.蒐集後的個資,怎麼賣才能保護使用者隱私?
像第1個問題,普遍共識是中國和美國都一個樣,中國是明目張膽的成立網路監控法案,美國則是稜鏡計畫的醜聞,這都說明用iOS也好,Android也好,只要是市占率高的品牌,政府都會想辦法以利益交換取得使用者個資,違法不違法,在所不問。
因此對於第1個問題,我給自己的決定是與其都要被政府的手碰觸自己的個資,那我選擇對於工作機敏資料和國家身份認同衝擊性較小的產品,我正職是在某龍頭電信公司工作,有責任不讓中國品牌手機進入實驗室,這是對公司、民眾負責任;晚上則是因為家業,我接了竹科和南科一些公司的電路設計委託案,所以我也有責任不讓客戶的研發資料外洩到對岸,至於美國一堆頂尖高手,我是覺得Google/Apple不屑看我設計的電路,因此我會選擇Google Pixel或Apple iPhone,這就是利益衝突小的考量。
至於第2個問題,其實Google / Apple / MS賣個資的方法是很有技術性的賣,並不是前面網友以為的直接賣Raw data出去。他們的賣法是賣API,比方說Google蒐集到你最近很常用他們搜尋引擎找房子,剛好他也有客戶是房仲業,想刊登廣 告,希望能將廣告送達有在找房子的消費者。這時房仲只要付費,將廣 告屬性告知Google,Google就會將這則廣 告送到平常有在搜尋房子的你,讓你看到這則賣房廣 告,因此這個問題無解,Google / Apple / MS就是把你的生活看得很透明,他們的AI對你的生活紀錄暸若指掌。
相對來說,其實大部分需要使用者個資的客戶反而不太想要Raw Data,因為使用者個資的更新和變動很快,每天的資料量那麼大,要怎麼賣,拿到手要怎麼處理?這都會是龐大的研發開銷,所以這幾家服務巨頭會提供的都是處理分析後的個資,從你的電子郵件內容、搜尋行為、甚至你拍照的內容,分析出你是什麼樣的消費者,因此把合適的廣 告給你,或著反過來統計像你這樣的消費者有多少,消費模式有什麼關聯性,把這些數據賣給他們的客戶,這才是那些需要個資的客戶想要的東西。
如果真的發生Raw Data被賣出去,這種情況都會很嚴重,像之前Yahoo的使用者個資被駭遭竊,那個狀況就很慘,原本就有頹勢,現在風景更是讓人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