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elia183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引用:
作者巴豆布妖
其實和政府沒有多大關係, 因為政府只能站在人民的角度, 制定住的最基本條件.
我拿一個例子和你說你就知道了.
我小時後, 建商賣的停車位爭議很多, 上新聞最多, 因為建商為了最大賺錢化, 車位
能劃多小就多小, 導至很多人停不下去, 向政府請願和法律訴訟, 就因為這樣, 後來
政府就將建築法規加上車位大小, 避免不良建商亂畫奇怪車位. 我們的法規就是這
樣一點一滴在補強中, 921 大地震也是. 所以如果沒有這些規定, 我看建商一定會
把房子蓋的密密麻麻, 蓋好蓋滿, 室內能劃多大就多大, 管你 20 幾樓有多少人,
一個電梯就夠了. 我有時會去一些舊大樓停車, 有些車道真是小到誇張, 或B1到B2
車道能多短就有多短, 有一次我還不敢開下去, 怕卡住.

然後台灣建商也不是吃素的, 國外建商可能就老老實實的蓋和賣, 台灣人就開始鑽
露洞, 你有規定這些住的基本條件, 但沒規定我怎麼賣, 那我就編個名目向使用...

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d...70315/37581487/

引用:
早期台灣建物幾乎臨路而築,沒有所謂的建物退縮規定,近年建物早已不存在如此情形,必須要視道路寬度闢出一定程度的公共退縮空間,容積率不變、建蔽率縮小,建商想維持同等的樓地板面積,只能拉高建物因應,但一旦拉高建物,就會碰到消防法規的限制,8樓以上要增加一支樓梯、12樓以上要具備救災中心,更高樓層甚至要另外召開審查會,這些都是公設比快速增加的因素。

再者,民眾居住觀念的改變,讓業者必須要投其所好才能讓自身商品具有競爭力,所以演變出各式各樣的休閒公設,目前新屋主流公設比約落在30~35%,但其實公設細分為「大公」和「小公」兩種,所謂大公,白話俗稱所有人用的公共設施,包括大廳、健身房、游泳池等;小公則指部分住戶分攤使用,如樓梯間、梯廳、走道,有些不肖業者會將小公的面積登記在主建物的面積中,讓公設比看起來較低,這務必留意各項面積計算。
其實我是覺得這種說法很奇怪,家人都住舊大樓,逃生梯也沒少,梯廳也不小,公設比硬是低到不像話,我也不知道那些新建物是怎麼在蓋的,不過我是沒見過救災中心長什麼樣子

不同的政黨當然會依照他們和各個不同利益團體的關連程度給予程度不等的好處,和我們和熟不熟識的人的交情不同應對往來不同一樣,不過既定的東西因為適用的人變多,要更改就是會更困難沒錯
舊 2019-02-26, 02:01 PM #7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elia183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