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elia1830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引用:
一百多公里的封鎖線,每五十米就有一個衛士拿槍守著,不讓難民出關卡。被國軍放出城的大批難民啊,卡在國軍守城線和共軍的圍城線之間的腰帶地段上,進退不得。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野地里,一望過去好幾千具。

骨瘦如柴、氣若遊絲的難民,有的抱著嬰兒,爬到衛士面前跪下,哀求放行。“看那樣子我也哭了,”電話裡頭的大伯說,“可是我不能抗命放他們走。有一天我奉命到二道河去找些木板,看到一個空房子,從窗子往裡頭探探,一看不得了,一家老小大概有十個人,全死了,躺在床上的、趴在地上的、坐在牆跟的,軟綿綿撲在門檻上的,老老小小,一家人全餓死在那裡。看得我眼淚直流。”

林彪在五月中旬就成立了圍城指揮所,五月三十日,決定了封鎖長春的部署:

(一)
中略
(六)要使長春成為死城。

共軍激勵士氣的口號是:“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死在城裡。”十萬個共軍圍於城外,十萬個國軍守於城內,近百萬的長春市民困在家中。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就往外走,可是外面的封鎖在線,除了炮火器械和密集的兵力之外,是深挖的壕溝、綿密的鐵絲網、危險的高壓電網。

伊通河貫穿長春市區,草木蔥蘢,游魚如梭,是一代又一代長春人心目中最溫柔的母親河,現在每座橋上守著國民黨的兵,可出不可入。下了橋,在兩軍對峙的中間,形成一條三、四公里寬的中空地帶,中空地帶上屍體一望無際。

到了炎熱的七月,城內街上噎有棄屍。眼楮發出血紅的凶光、瘦骨嶙峋的成群野狗圍過來撕爛了屍體,然後這些野狗再被飢餓的人吃掉。

於祺元是《長春地方志》的編撰委員,圍城的時候只有十六歲,每天走路穿過地質宮的一片野地到學校去。野地上長了很高的雜草。夏天了,他開始聞到氣味。忍不住跟著氣味走進草堆里,撥開一看,很多屍體,正在腐爛中。有一天,也是在這片市中心的野地里,遠遠看見有什麼東西在地上動。走近了,他所看見的,令他此生難忘。

那是被丟棄的赤裸裸的嬰兒,因為飢餓,嬰兒的直腸從肛門拖拉在體外,一大塊;還沒死,嬰兒像蟲一樣在地上微弱地蠕動,噎不會哭了。

於祺元出生那年,滿州國建國,父親做了溥儀的大臣,少年時期過著不知愁苦的生活,圍城的悲慘,在他記憶中因而特別難以磨滅。

“圍城開始時,大家都還有些存糧,但是誰也沒想到要存那麼久啊,沒想到要半年,所以原來的存糧很快就吃光了。城裡的人,殺了貓狗老鼠之後,殺馬來吃。馬吃光了,把柏油路的瀝青給刨掉,設法種地,八月種下去,也來不及等收成啊。吃樹皮、吃草,我是吃過酒麴的,造酒用的曲,一塊一塊就像磚似的。酒麴也沒了,就吃酒糟,干醬似的,紅紅的。”

“酒糟怎麼吃?”

“你捌糟拿來,用水反覆沖洗,把黏乎乎那些東西都沖洗掉,就剩一點干物質,到太陽底曬,晒乾了以後,就像蕎麥皮似的,然後把它磨碎了,加點水,就這麼吃。”

有一片黃昏的陽光照射進來,使房間突然籠罩在一種暖色里,於老先生不管說什麼,都有一個平靜的語調,好像,這世界,真的看得多了。

我問他,“那麼──人吃人嗎?”


他說,那還用說嗎?

他記得,一個房子里,人都死光了,最後一個上吊自盡。當時也聽見過人說,老婆婆,把死了的丈夫的腿割下一塊來煮。

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林彪等人給毛澤東發了一個長春的現場報告:

飢餓情況愈來愈嚴重,饑民便乘夜或於白晝大批蜂擁而出,經我趕回後,群集於敵我警戒線之中間地帶,由此餓斃者甚多,僅城東八里堡一帶,死亡即約兩千。不讓饑民出城,噎出來者要堵回去,這對饑民對部隊戰士,都是很費解的。饑民們對我會表不滿,怨言特多。說,“八路見死不救。”他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了就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

在這場戰役“偉大勝利”的敘述中,長春圍城的慘烈死難,完全不被提及。“勝利”走進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代代傳授,被稱為“兵不血刃”的“光榮解放”。
龍應台:不寒而慄的歷史真相——長春圍城與蘇軍的「解放」紀念碑

龍應台真是挺會說故事的
舊 2018-12-25, 11:39 AM #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elia183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