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先假設你的理論是對的,再推導我的理論是錯的,這就不合邏輯了,如果你的理論一開始就錯的呢?至於什麼空間變多變大,這已經是從理論變想像了。我只能說我沒看過有任何理論支持空間變多這種說法。事實上科學家連空間的本質是什麼都不清楚。我不能說你一定是錯的,但你的推論沒有可支持的東西。
2. 不需要到壓縮原子空間的地步,只要稍微壓縮一下,整個人類世界就會崩毀了。想像你體重變10倍,你的腿有辦法支持600公斤以上的重量嗎?更不用說壓縮原子空間後密度會變幾百兆倍。
4. 你對黑洞的理解有些不正確。
(1)首先,恆星在用光核融合的能量後,會因為無法抵擋重力的壓縮,而自身塌陷,這時如果原恆星的質量不夠大,在壓縮到某個程度時,會因為電子簡併壓力,而阻止重力進一步的壓縮。電子簡併壓力來自於包利不相容原理。這是恆星阻止重力壓縮的第一道防線。這時電子與原子核間的原子空間仍存在。
(2)如果恆星質量夠大,重力將會超過電子簡併壓力,而進一步壓縮。這時電子將併入質子而變成中子,整顆恆星變成都由中子組成,如果恆星質量在一個界限之內,中子的中子簡併壓力將會阻擋重力進一步壓縮,這就是中子星。這時電子與原子核間的原子空間將不存在,中子與中子之間緊密結合。
(3)如果恆星質量再更大,重力將戰勝中子簡併壓力,中子將分解為夸克,成為夸克星,不過這目前只是理論上的東西。
(4)恆星質量再更大,連夸克星也支撐不住,夸克將進一步分解為先子(組成夸克的基本粒子,目前只存在理論中),變成先子星。不過這目前只是理論。
(5)最後恆星質量超過某個臨界值,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力能阻擋重力,物質將無限坍陷,變成無限小的點。
至於黑洞,一般定義黑洞大小為「事件視界」的範圍,而事件視界定義則為「光無法逃脫」的臨界範圍。也就是黑洞的實際樣子大概是這樣。(圖取自wikipedia)
中間小紅點就是黑洞的本體--奇異點;黑色大圓圈,就是光無法逃脫的臨界範圍--事件視界。一般以事件視界範圍代表黑洞大小。但其實黑洞的本體是個無限小的小點而已。
所以不論黑洞的質量有多大,它本體都是無限小的點;但質量越大,事件視界半徑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