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朝鮮半島地區
日治朝鮮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開展了包括興建基礎設施等的經濟建設。1912至1937年間,朝鮮半島GDP年增長4.2%,超過了日本列島和西歐。其對外貿易在1911年以向英國進口最多,佔39.46%,其次依次為清帝國、美國、德意志帝國、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和俄羅斯帝國,以向清帝國出口最多,佔54.79%。
從以上得知,朝鮮地區在1937年的經濟發展已經超過日本本國和西歐。何不能支撐在三月亡華前的關東軍?
台灣地區
財政與專賣制度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的財政仰賴日本國庫的補助,因此,對日本政府來說,台灣是日本國家財政上的一大負擔。在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支持下,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擬定了一份《財政二十年計劃》,希望能在二十年之內,透過逐年減少補助金的方式,使台灣的財政獨立。然而,由於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使得日本國庫吃緊,台灣必須提前實現財政上的獨立。
為了完成財政獨立計劃,總督府除了整理地籍、發行公債、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之外,也興建了相當的產業硬件設施。此外,大力推行公賣措施及地方稅制的運用,也是完成計劃中的重要環節。專賣制度的內容包括鴉片、樟腦、煙草、食鹽、酒精及度量衡。透過專賣制度,除了使總督府的收入增加外,也間接避免了這些產業的濫伐濫墾。總督府並施行了禁止進口的措施,使這些產業能夠達到島內自給的目的。
此外,地方稅制度的推行,使得總督府能夠自由裁量各部會資源的分配,不必受制於帝國議會。但是,地方稅制也成為總督府專權的一項工具。
總的來說,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是種相當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即以台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此種模式於兒玉源太郎的總督任內打下基礎,並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中達到最高點。若以年代區分,1900年-1920年間,台灣的經濟主軸於台灣糖業,1920年-1930年為以蓬萊米為主的糧食外銷。綜括這兩階段,總督府的策略約略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最高指導方針。至於1930年之後,則因戰爭需要,總督府對於台灣的經濟重心則轉為工業化。
以上又能得知,之後的台灣經濟已被日本本國要求往自給自足方向發展。
而到了戰時,糖、稻米等出口也足以支撐還沒擴張前在東北的關東軍。
東北地區
滿洲當時已建立起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時任滿洲國國務院實業部總務司長岸信介向關東軍說:「要是沒有財閥、資本家,就無法進行初期建國工程」,而從日本引入財閥投資。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鯰川義介的日產財閥藉此進入滿洲,旗下擁有日立製造所、日產汽車、日本礦業、日本化學工業等130家公司,是擁有15萬名員工之大財閥。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特殊會社」——壟斷性公司。滿鐵之所以接受改組,時任滿鐵總裁之松岡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滿業之鮎川義介為姻親。由於戰爭的進行導致物資奇缺,滿洲國末期時國務院制定《金屬類回收法》。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湖,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湖、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和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和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由以上得知,日本在滿洲地區的日本財務開支是以日本財閥為主,主力在投資及開發,不是花在軍費。「日本不論何種銀行,獲利是要經過繳稅,才會轉變為政府財政、再透過財政支出成為軍費。
剩下的部份就是,三月亡華之後的擴軍及太平洋戰爭。
這個時候的各地經濟就已經受到管制,隨後就是無止境的擴張及財政衰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