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從「飛機餐」入侵:非洲豬瘟的全球化逆襲
歐洲的第一起非洲豬瘟病例,爆發在1957年的葡萄牙——當時非洲豬瘟的病毒豬肉,混入了航空公司的空中廚房,並隨著往來的國際航班進入歐洲。而部分吃剩的「飛機餐廚餘」又未經高溫蒸煮而滲入飼料鍊,最終才在里斯本附近的養豬場爆發嚴重疫情。
儘管1957年的葡萄牙非洲豬瘟,很快地就以撲殺、隔離的手段「宣告撲滅」;但往後幾年,里斯本地區卻仍反覆傳出疫情。到了60年代,非洲豬瘟更是傳進西班牙,並以全區淪陷的伊比利半島為基地,向法國、荷蘭、義大利等西歐國家「大舉入侵」。
葡西兩國的非洲豬瘟疫情,一直持續了38年。直到1995,伊比利半島才終於在慘痛的代價後,脫離非洲豬瘟的夢魘;但病毒的魔爪並未就此離開歐洲,反而透過新一波全球化的浪潮「換邊突襲」。
2007年,遠在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共和國也通報了非洲豬瘟。根據當時的報導,喬治亞的疫情很可能來自旅客從非洲地區攜回受感染的病豬肉。之後病毒很快地向北竄入,並透過車臣共和國進入了俄羅斯本土,而這波疫情也在俄國管制無效之下,一路在俄國境內失控至今。
悶燒的俄國疫情,在2012-13年間向西燒入了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但原本只在養殖場與家豬之間的散播的病毒,卻在這段時間被傳到戶外,非洲豬瘟也藉由「東歐野豬」的帶原,在2014年初攻入了立陶宛與波蘭——這也是非洲豬瘟睽違了9年後,再一次地重返歐盟「申根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