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9F%B3%E4%B9%90
純音樂的定義該根據創作者 . 抑或根據欣賞者 ??
如外文歌曲 . 宗教頌唸 . 歌劇 <= 這些皆具有文學性指引欣賞者進入聆賞情境
那問題來了 .... 那些聽不懂外文看不懂歌劇 . 對經頌聲甚感煩躁者 . 他們的欣賞是不接受創作者文學性指引而趨向自由理解的
第二問題例為 .... 台灣流行歌曲多有以自然音開頭 . 如浪濤聲 . 雨聲 . 風聲 . 雷聲 . 鳥叫虫鳴(最出名的既為孟庭葦)
非文字敘述滿載文學性的歌曲作品 . 一樣可指引欣賞者的切入角度或情境準備
無樂器無人聲的自然音CD . 在市場上也賣不錯
第三問題 .... 人聲就是最好的樂器 <= 看有沒有人具備能力推翻
我認為探討純音樂議題應該得返回藝術理論 ~ 創作與欣賞的立場 . 或訊息出發與接收的關係
在音樂分門別類的體系中打轉 ..... 限制重重超脫不了 . 就只能
正名罷了
這與對話關係是一樣道理 ........ 如 .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