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d959
Basic Member
 
md959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0
感謝前面幾位的說明,但談這個議題不能夠靠""感覺""。

事實上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是順著全球戰後復甦的時代潮流,人口紅利、戰後民生物資的需求、人們追求亂後而定的思想,要說是那兩位的功勞還得一一檢視調查。

而台灣當時正處於未開發前進至開發中國家,在經濟數據上肯定都會獲得不錯的數字表現。
但實際上這些增加的財富都集中在某些財閥、政治世家甚或是任何跟黨國有裙帶關係的式族手中。

當時的很多項改革,其實仔細去看都是資源的掠奪。
舉幾個例子:
財政改革: 新台幣的發行,當時政府命令央行發布新版台幣,以四萬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造成了通膨,使得糧食價格一夜飛漲,多少人餓死,有多少人只能靠番薯籤甚至是豬菜維持生命,有空問一下民國30年出生的長輩。

土地改革: 從三七五減租、農地放領,到最後的耕者有其田,哪一個不是對土地持有者的掠奪?? 或許有人會覺得掠奪太強烈。
但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像是土地改革,讓真正務農的可以獲得土地的支配權,但後續的作法是透過農會去控制農產品價格,更不用說當時除了農產品賣給農會要被抽稅以外還必須額外繳納水租、肥租(連自家水肥都必須公繳配給)、田租(給政府的),說實話這只是換個方式剝削農民罷了。

在當代的社會生存法則,你就是得靠佔別人便宜或是掠奪別人(不管是合法或非法的),你才有可能生存、才有可能致富或者讓別人不會去佔你便宜。
而一種以佔別人便宜或者有錢、有權才是上品人的自我優越的思想,一代一代的傳了下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違背世間常理的鳥事,如果要打掉重練,或許應從文化教育扎根下一代,而且不要再拿以前的""差不多""或者官場文化。
舊 2018-06-01, 03:59 PM #3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d959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