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o360
當斷不斷,自然賠大了! 普悠瑪的修復費用應該挺高的!
|
可以參考一下...
面對重大災難,重要的是別做哪些事
截取內容...
BBC 特別訪問了多名專家學者,並列出了以下 5 種在災害時經常會產生的自然反應,人們應該盡力避免陷入這些想法。
1. 無所作為
當我們想到重大災難時,腦中 出現的畫面往往是人們尖叫、歇斯底里的四處逃竄,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類面對危險最常見的反應措施是「無所作為」
科學家指出,儘管從旁人看來,當事者幾乎是「消極」的面對危險,但事實上這種僵直正是大腦在積極踩煞車;腎上腺素開始在體內流竄、肌肉緊繃,原始反應發出訊號讓我們像生根般定在原地。
2. 停止思考
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思緒也是非常緩慢,但災難往往是一瞬間的事。
災難中,我們評估選項的速度會更惡化,就在我們最需要智慧時,反而會變得健忘,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3. 隧道視線(TUNNEL VISION)
當被問到面對危機時該如何處理時,相信處在放鬆環境下的多數人都明白正確答案:尋找手邊所有資源,透過創意性思考來解決問題。但是正如同前面所敘述的幾種情況一樣,情況往往相反。
典型的災難應對措施就是「持續行為」(perseveration),試著以單一方式解決問題,無論結果如何,總是一次又一次嘗試,這種傾向也影響輕型飛機安全帶的設計。過去一些設計曾把扣環放置在較高的地方,但在碰撞著陸的恐慌中,人們只會不停在臀部周圍摸索安全帶──緊急情況下,這是他們唯一看的見的地方。
4. 被日常習慣制約
你一定也曾經看過這樣的新聞:為了檢查烤箱是否有關而返回火場,為了拿錢包手機而失去第一時間逃生機會的受害者。從表面上看,這些行為似乎可稱為瘋狂或純粹的愚蠢,但其實這非常普遍,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是下意識的。
5. 否認危險
究竟什麼情況才會被評估為危險?不論是海嘯或火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周遭圍觀的人群,人們往往會等到看到海浪在眼前、或是大量煙霧竄出才起身離開,但那通常意味著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