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藍色啤酒海
不曉得黑貓兄 聆聽音樂的設備是什麼呢?
|
不會去用太好的設備,以前家父的座式錄音機是山水的,型號忘了,擴是Denon,喇叭換過幾組,現在還在的好像是Canton。我家老爸用的絕對是比我的要好很多。
我自己比較不去研究喇叭,主要是空間太難搞。用耳機比較多(空間亂到再爛的喇叭都暴殄天物的等級)。
最早是發現某些SACD hybrid 上 CD 層和 SACD 有明顯差別,所以上網找了sacd-rip,把DSD轉PCM後濾除20K以上(dsd64 在30K以上noise會飆高),之後用DR meter去算,發現有2~4 dB不等的差距,也有機幾乎沒差的。當然不只DR的值,直接看頻譜波形也能看出明顯差異。所以很明顯,有些sacd和cd的"內容物"確實是有差的。之後在mora購買的HiRes也分別有與CD相似或明顯不同的產品。
我本身是電子跨生物和生物資訊,所以我比較相信儀器,而不是我的聽覺記憶。畢竟聽覺會隨著精神狀態而有相當大的差異。AES也有幾篇文章提到聽覺記憶的不可靠。個人唯一信任聽感優先的是底噪,只有難以察覺、或是覺得困擾兩種狀態。松下SX510、CT820都是底噪井噴的等級(尤其馬達一轉),Sony RH1、RH10雖然沒有井噴,但在隨便一隻靈敏度高的入耳式耳機下還是會覺得困擾。
身為一個對電子和物理都略懂略懂的人,當然要擺個示波器在實驗桌上,實驗室有一台老Tektronix,實驗室的當然是有定期校正,後來自己買的和這台比,常見訊號差異也不到1%,ok的。
總之,在頻寬200MHz的示波器前,20~20000 Hz 的訊號測量基本不會有問題。那當輸入一個理想正弦波,20 Hz、1000 Hz、20000 Hz 的振幅應該是相當的(DSO記錄的數據點倒過來就能做FFT分析,計算THD之類)。另一方面,也可以測量零輸出時有沒有奇怪的ripple或noise。
量得到的訊號差異不一定聽得到,但是可以穩定聽得到的訊號(或差異)還沒遇過量不到的。
就測過的PC主機板音效來說,除了底噪問題(跟接地、電供也有關),有不少40K以上訊號會衰減蠻快的(超過3dB不少),而且波形會變形,所以餵96K以上毫無意義,因為出不了正確訊號。當然聲道分離度很爛的也有(-5x dB),正常的也有。
TEAC的DAC ,用PCM1795那幾台,1dB衰減大概發生在65KHz以上,或是23Hz以下,3dB大概都在80KHz以上,17Hz以下。雖然衰減,但是至少維持正弦波沒變形。
當然上述的測試也可以用專業錄音卡去做,不過一來沒錄音需求,二來錄音卡頻寬較小,怕去頂到錄音卡限制,所以都直接丟示波器,要不然錄音卡後續分析簡單很多。RMAA 評測多半就是透過錄音卡去做。
音樂是美學,音響是工程學。懂一些物理、理性一些,可以幫自己省點錢(然後拿到別的地方花掉)。
回到問題,DAP 現在是用 TEAC HAP90SD,這台優點是不會聽到底噪,彈性又高也能當 DAC 用,缺點是UI真的很爛,電池吃很大。耳機是 AKG K702,耳機或喇叭是我唯一聽聲收貨的類別,主要是因為沒有簡便的檢驗方式(總不能為了買隻耳機去買個假人頭來驗收,而且每個人的HRTF都不同),剛好我又不喜歡太轟隆的低音,Sennheiser HD558 買過,沒很喜歡,HD650 聽過也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有另一台 Sony A35,這台是操作方便但是出力有點小,Sony 的 S-Master 在對岸的評測經常有高頻噪聲問題,所以 Sony 的東西先暫時觀望,不急著升級。平衡輸出好像 THD 會較差,K702 改平衡又有點麻煩而且現有 DAP 的 Vpp 夠高,訊號沒變形(控制的住,或說推的動 K702),好像沒有要上平衡的必要。之前的 DIY 真空管耳擴雖然很好玩,但是真空管畢竟是 THD 比較高的東西,而且廢熱又多,電費省下來買兩盒哈根大隻消暑比較實在(真空管很酷,但不會丟進這個坑)。前端器材我都“用數據聽音樂”的原因是,這樣變數就只剩耳機喇叭的響應頻率和空間、耳道的影響2個變數。
其實有雜音爆音也不一定是mastering的錯,也有錄音沒錄好的。只是常常有“re-mastered”的產品聽起來差異相當多,出版商又沒說“re-mixed”不怪mastering stage怪誰? 而且DR砍很大幾乎都在mastering砍(除了音量戰爭,另一個目的是維持專輯內各曲音量接近),上述SACD的例子,沒有人會閒閒去mix出兩個一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