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wala
模擬??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拿特定顆粒拿來做模擬的.
請教一下
既然是模擬成MLC那耐用及速度是不是就會跟MLC一樣??
ADATA SU900 是不是就是採取這樣的方式?
|
耐用度是一種估計值,主要跟電壓飄移有關。
假設記錄電壓最高是3V,那SLC就只會有3/0V兩種紀錄,MLC會有3/2/1/0V四種紀錄,TLC會有3/2.5/2/1.5/1/0.5/0V八種紀錄。(我這舉例其實只有七種啦...)
首先看最簡單的SLC,基本上隨便紀錄都不會對未來的判讀出現問題,例如記錄成2.2V時(這很扯了),在未來讀取時也不會判斷成0V,所以SLC可以快速寫入,不怕些微的紀錄誤差造成未來讀取錯誤。
從這裡就可以發現,MLC跟TLC需要更精準的電壓紀錄,所以就只好放慢寫入速度,以避免電壓誤差太大。
這也是以前為何同樣容量的MLC,企業級的往往寫入比消費級的慢,為的就是寫入電壓的正確性。
另外附近電壓波動時,也會影響已記錄的電壓值,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就要重寫一遍,以免電壓紀錄被影響到錯誤。這就是製程越小壽命越短的原因,因為越小越近越容易受到影響,所以現在改用大製程來堆疊,目前大約堆到32~48層樓左右。
所以,可以當TLC的顆粒拿來當SLC用,應該是不用擔心壽命問題,因為就只有3/0V這兩種紀錄,不太容易出問題。
但問題在於SLC區塊的容量不大,所以遲早會將資料移到TLC區塊去,這時就要擔心紀錄壽命問題。(大檔直接寫入TLC時的電壓穩定度更令人擔憂)
這樣說來,MLC跟TLC根本就很類比,一點都不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