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其實應該說,長期而言,沒有保單會賠錢。簽了保單後,要承擔的除了匯率風險外,還有機會成本和對比無風險利率的時間成本。而這個匯率風險,保險公司提供了保單預定利率來沖抵,換個角度想,外幣儲蓄險,基本上就是保險公司賣你一個長年期的匯率選擇權,但條件較差,中間還沒到期前,要提前賣回的話,手續費抽很大。
以現在這時間點回推,幾年前買了美金儲蓄險後,首先錯失了這幾年的全球股市多頭,而中間的升息,縮減了當時保險公司提供的預定利率的溢價,然後保險公司用這越來越小的溢價,卻保險了自己的匯率損失,拿保戶的新台幣換成美金到海外投資,卻只需付1~2%的利息就把匯率波動的風險轉嫁給保戶。雖然不能說,保險公司早就預期到了台幣會走強,美元會走弱,但在美元相對高的時候,大推當時"看起來"利息較高的美元儲蓄險保單,確實是有精密計算過的,因為2018年FED還預計會升息三次,也就是到2019年時,單純一年期美元定存利率,就有機會看到2.5%以上。相較近年來的美元儲蓄險的預定利率3.2%~4%,已經和簽保單當時的0.5%相差很多了。
而且重點是,保險宣傳書上寫的3.2%,實際去計算IRR之後,可能這張保單的真實利率是只有2.7%而已,雖然還是比定存利率高,但等保單閉鎖期屆滿,現在一比較,已經沒有當時想像有那麼大的利差可圖了~ 更何況保險公司可以玩的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早已因為FED的升息和縮表回到2.5%附近了。
再回想2008年之前,原物料狂飆,油價衝上140的時候,那年代最夯的可是澳幣的保單啊! 而今澳幣的慘況,實在不勝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