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nomad
二十幾年前,台灣做國際貿易
出口的東西幾乎是沒有技術或仿冒的東西
根本不需要研發
所以商科需要人才多,給的錢多,自然吃香
醫、法則是因為政策保護,限制數量,薪水自然高
薪水給的高,自然很多精英都會從這條路走
現在台灣的東西要出口,如果沒有研發、沒有技術力,那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理工科給的薪水多,才能吸引精英進入
這個是世界各國都一樣的
日本在過去很重視研發,給技術人員很高的地位
本田宗一郎與索尼公司的井深大都是日本技術型企業家
現在人家所謂的匠人精神也是那時留下來的
看了這篇文章才發現現在日本已經不一樣了
本來以為日亞給中村修二超低的錢是特例
現在想想,可能不是特例
日本一堆企業的頭跟高管都是文科出身的
理工科反而發展沒文科好
理工科的人才自然愈來愈少
就算以前累積再多,也是有一天會花光
該不會有人認為這些 匠人 是永生不死的吧?
還是沒有精英...
|
在1995年時候,有幸聽過兩場研發研討會 主辦有個是大前
他也提到日本鈍化,起因在於江戶後脫亞入歐的學習模式不完整
簡單說就是階級因意識形態(當初的諸侯封建+儒家思想混合模式)
也就是管理職一旦上去就階級固化,環境若有一朝變化,即會向下殺以取得成長空間
平行與上層是不變的,這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大背景寫死
當初的會,結論模糊地說,若要改變狀況,就得平行稀釋,國際流動
反觀台灣日本韓國大陸四地,哪邊做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