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utl
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與KANO中的日據時期,好像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日語,但當時的台灣真的是這樣嗎?
在台灣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應該都有經歷過國語運動,在學校只能說中國語,說其他語言會被處罰,而通常被處罰的是台語(台式閩南語),在家講日語的人幾乎沒有。
也就是說在日據50年間,大多數家庭講的還是台語,日語一點都不普及。
反而是中華民國來台50年後,都會區的小孩基本上都說國語,台語反而七零八落,這才是新語言普遍後的取代現象。(不過出社會後為了跟老人溝通,台語會比學生時期靈光)
以同樣50年的結果來比較,中華民國的語言教育,的確比日本國還強勢。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ˊ中,原本因案躲到南部的眷村孩子哈尼(林鴻銘),回到北部和朋友聚會時,說了這段話:
南部就像國外,不學會說台語不好過日子(台詞內容大意如此)
對照你所謂的,也就是說在日據50年間,大多數家庭講的還是台語,日語一點都不普及。
中華民國推行國語,普及嗎?強勢嗎?
另外,日本人推行國語運動(日語),是為了
漸次同化異族的手段,所以容許台灣人暫時保留原有的語文習慣,中華民國推行國語運動,難道也是為了同化異族的目的?
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混為一談,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