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總回(分開回浪費時間): 精簡篇幅.
引導式都市計畫以日後的發展為主.
列舉過去國家資料census, 配合基礎建設歷史來做整理, 找出段落4/5年.
未來人口規劃, 先以基礎建設(水/電/交通)搭配醫院/學校做規劃 -- 傳統作法.
拉進來當地的經濟活動以及連外交通的主要搭配(這個跟國家計畫有關).
整合選定新址以上述條件做推演.
1. 這些是不被地區大小, 海島或內陸所限制, 那些都是factor被考量進去.
2. 計畫中本來就沒有再考慮被留下的那些人還有區域, 做基本維護就可以了.
此外, 不曉得的人就別亂說, 科學論證哩, 這是一份職業, 懂了?
通常都會外聘, 譬如說日本的聘請加拿大的專業人員, 拿資料去推.
然後買主國家/城市自己拿回去考量一些細部, 做他們自己的討論跟改良.
不要問我為什麼會外聘, 我不是來這裡教課的.
我都說這是實用性(所以說真的那本書寫很好, 人要學會閱讀).
考慮社會問題也就是上述#2, 那就是買主國家/城市要去協調的部分.
這是拆開的, 踩線講法就是那屬於政客的問題!
很少聽過的職業不代表不存在.
PS.
我都舉過例子, 剛開始以鐵路, 後來開發圍繞著聯外快速道路了..
還在論證? 你不如說這些大膽的嘗試, 未來成效如何還不確定.
不能理解? 那就最簡化.
有一群專門收集資料畫地圖的人, 可以相對客觀的列出從A點到B點的道路.
怎麼走過去? 要不要照建議? 建議中哪一條適合? 那是拿地圖的人的事情.
重點是什麼?
沒有那張圖, 該走的人連方向都搞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