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didadi23
對A 片漸漸失去興趣!確實感覺越來越空虛!
|
關於 迷片、電影、電動 , 之前有聽到一種說法、想法是
容易弱化麻木情感和情緒的反應 只注意到感官的刺激
就像在電影或電動上暴力或血腥的部分 大多只會注意到畫面的張力、恐怖程度
如例: 看到一個人被打 或 某個腳色被殺害了, 就感覺這個人被打、被殺了這樣而已
但對電影、電動 中人物不會產生太多同情和同理心 關於情感部分就被弱化脫鉤了
引用:
作者zero4
我以前有完全一模一樣的感覺!網路上的資訊零散、沒有系統性
後來改成全英文搜尋,看全英文的網頁和youtube後就很後悔為什麼我的母語不是英文
|
我也有試著把 FB 加入很多英語的粉絲專頁 不過有時候看一看還是覺得沒動力
不過我還蠻喜歡看 time 和 ted 還有一些 DIY 、HOW 的東西 覺得比較有學到一點東西
關於時事性新聞 和 經濟的部份就比較少看了
引用:
作者Raziel
網路也是一種工具, 本身是中立的, 端看你怎麼使用. 對於要查找資料, internet跟搜尋引擎
實在是太重要了. 很多想學的東西都可以自己來, 不用受限於老師或學校. 如果只是東晃西逛
打發時間, 自己本身缺乏目標, 當然會覺得掛在網路上很空虛.
|
網路東西多 但有時候很雜 或 不到點
經常在關鍵的部分 找不到資料 或 卻少了中斷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 有時各家看法不同 有A B C 三種說法 會不知道哪一個才對
引用:
作者ppoq
不會啊 看你想要啥
空虛時 就去看一些你平常不會看的 馬上可以學到東西
不過對於專研者來說 同時注意太多東西 反而很累
你的問題可能是: 只看能賺錢的 而不是能用的
|
我學到的東西 目前都還用不太出來
可能我還不夠努力 和專精吧...
引用:
作者FLYFLY3
延伸話題:
以“臺灣在地的生活圈”而言,“如何有效率的使用現成的網路資源於日常生活與學習”,其實可以是一門“高中/職”階段的通識課程。
臺灣政府單位其實有不少現成的網站資源,可以利用於臺灣社會的課業與日常生活,但是擁有上網資源的學生族群和一般民眾,又有多少百分比的人,真的知道那些可利用資源的存在? 導致政府拿老百姓的納稅錢做了一堆東西,最後都只是“擺在那邊”而已。
一個例子,西元2010年之後的全中華民國臺灣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現任國語/國文教師,
其中有多少人真的知道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的存在,並且告知學生?
照理說這個資源,全中華民國臺灣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現任國語/國文教師“都應該要知道”(教育部也應該要確實主動通知全台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體制內國語文教師),告知學生這個東西的存...
|
我覺得網路課程資源利用 可能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就偏鄉小孩、貧窮而言 可能有個問題
1.沒設備、沒時間上網
首先他可能要有設備 就算設備問題克服了
可是他依然必須把時間拿去 打工 賺錢 養活家計
這是一個無奈的事...
2. 沒有環境 沒有專人指導
他學了英文 可是沒有人可以跟他對話 沒有人指導他發音
他想學寫作 可是卻沒有人可以幫他批改
久而久之他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