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FLYFLY3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6
您的住址: NewTaipeiCity
文章: 48
引用:
作者SSD2048
能力分班可以從小培養學生長大後不知道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力「好」的,會一路鄙視能力「差」的。

能力分班就算在好班,一樣有分數競爭,
這會造成「菁英」出社會後兩大毛病:

1.不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2.難與他人合作。

這種貢高我慢,「公」程師界很常見。


老梗再提:
我國中生階段,讀的是實施了好像四屆之後,確定“實驗失敗”的“自願就學方案班”,我的三年累積下來的成績基本上算是正中間區段的名次。
我們班上有一位男生,比較皮,他的名次算是中後區段吧?
或許我是個乍看之下比較老實好說話的類型吧?的的座位是在我的正後方,不定時在上課的時候,會在背後玩鬧我,搞得“我很煩”。高中畢業之後的我回顧國中∼高中階段的校園生活,我真的覺得“在臺灣”經過某種規劃設計的 能力分班/或者說學生個人的“讀書意願”分班,是“有必要”存在的。
一個班上,若能“少掉”那種會在“上課時間”“玩鬧”其他同學的的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習氣氛真的會“好非常多”。
“不愛唸書”沒有關係,只要“不打擾”到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好說話。問題是臺灣教育部的常態分班教育政策,導致實際上出現了“不愛唸書”的學生,會去“打擾”想要嘗試在課堂上學一些什麼的同班同學。
那位皮皮的同學應該不太好意思再遇到我吧?
他當年跟我借了一張國語流行歌專輯錄音帶的歌詞本,回去閱讀。然後二十年過去了“都沒有”原樣不損的還給我,那張錄音帶版歌詞本跟CD版是“不一樣”圖文內容的,對我個人來說是收藏逸品。
舊 2017-05-10, 09:21 P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FLYFLY3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