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老飛俠
先做大眾產品,累積口碑和技術後再挑戰高階產品,我想大部份人都會覺得這是很合邏輯的策略,
但你舉的這些(成功)例子都不是台灣公司,我們前面討論的其實就是為什麼這樣的道理在台灣就是做不起來?
|
不知道是不是華人的觀念,重實用,對於基礎科學沒興趣,可以馬上賺錢的才有人做跟研究?
比方說,神農本草經,不是為了研究、是為了吃這些東西。像是哲學類,其實老莊思想也是為了要練它,並得到好處,大多是操作性為主。人口稠密加上戰禍不斷,沒什麼條件發展基礎科學,或者比較長期看不到效應的東西。
再加上過去"台灣這個地方不會待太久"的思考模式下,漸漸出現這樣的企業文化。當然,台灣累積口碑和技術後再挑戰高階產品的公司其實不是沒有,像是做螺絲的福士,大立光,但以台灣9成企業是中小企業的模式來說,能見度跟影響力不足。而汽車產業,除了超跑、電動車以外,真的沒啥捷徑可走,雙B奧迪當年也不是打高級車招牌,而是他們的技術實在太好,當年其他車廠都很渣,自然而然變成高級車的。嚴也知道自己做不了高級車,經營不了高級品牌,但是行銷上還是宣稱啦,只是包裝,就像是台朔把歐洲的窮人品牌SKODA吹成百年工藝,然後賣貴。只是這時代資訊流通很快,消費者相對聰明,這些招沒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