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PUTEC
驗DNA最準了 還大部份混血 看傳統風俗習慣就知道了 要假裝自己不是大陸過來的漢人 但說話語言就嚴重漏餡了(大部份還是閩系的分支) 
|
1688年華夷變態「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
1722年台灣使槎錄「社番不通漢語,納餉辦差,皆通事為之承理,而奸棍以番為可欺,視其所有,不異己物,藉事開銷,脧削無厭;呼男婦孩稚供役,直如奴隸,甚至略賣;或納番女為妻妾,以致番老而無妻,各社戶口,日就衰微。」
1864年英國籍海關人員必麒麟(Pickering)「多數平埔族已剃髮穿漢服說漢語。」
1874年,李仙得台灣紀行「距離枋寮約4英里處,有個漢人與混生居住的小村子加祿堂(Chalatong),居民約有五、六百」「瑯嶠山谷西邊的山脊,住著和原住民大量通婚,以致混血後代占了人口的重要比例」
1894年新竹縣採訪冊「今自大甲至雞籠,諸番生齒漸衰,村墟零落。其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之類,半從漢俗;即諳通番語者,十不過二、三耳。」
1895年安平縣雜記「迨後年久月深,有閩人到社為番婦贅婚者,亦有番民娶閩、客女為妻者,彼此婚配生傳,不分氣類。凡屬閩、粵男女各有姓氏,生傳嗣續,自從父母之姓。由此以來,故現在四社番各莊無姓不有。」
1895年恆春縣志「番衣服語言,不啻漢人;與閩、粵人比鄰而居,同事耕鑿,聯為婚姻,此番由生而熟,熟而良民也。」
1995年中央研究院「平埔族受漢人影響,接受漢人習俗,很難以漢化一詞概括。兩種族群文化的接觸,不論是漢文化,或是平埔族文化,都已經相互影響、相互涵化,而產生另一種新的合成文化」「康熙36年,竹塹社歸順清廷成為熟番。乾隆26年,竹塹社改番名,賜七姓「錢、廖、衛、金、黎、三、潘」薙髮蓄辮,穿戴如漢人。」「竹塹社男人常去當屯丁,遠赴山邊防範高山族侵擾,女子在家常被漢人拐騙。漢人來台移民男多女少,在性別人口的壓力下,漢人多娶竹塹社女子為妻,竹塹社男子有的被遺棄,有的找不到伴侶,有的被漢人逼迫逃入山林,與賽夏族通婚,導致竹塹社與賽夏族同屬一族的說法出現。」
1650年荷蘭時期估算,台灣平原區總人口數79000人,平埔族46000人,佔人口比例58%,荷蘭時代人口普查是以300多社為基準,日本時代的調查,以台三線少數平埔社群為主,人口依舊不變,光是少數社群還能維持人口不變,這表示其他社群的平埔族已經漢化,中國沿海過去一直有溺死女嬰的陋習,但台灣在清領時期的前、中期卻沒有這樣的情況,要一直到一八七五年,海禁廢除後,台灣的社會才開始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十分簡單,在海禁仍然存在時,台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人奇貨可居。而海禁解除時的1875年,離台灣割讓給日本只剩20年,這20年間未見百萬人大規模移民台灣的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