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抱歉,論述上可能沒什麼順序,沒想草稿,直接我手寫我腦了。
有些細節我覺得需要平反一下,而且我覺得比較的基準點就不同了,這樣會“不公平”。
“流行音樂”這個東西“不是”“只有曲子”而已,還包含了“語言”和“文字”。
拿外國的語言和文字來 跟 國/台語+中文漢字的 五月天 比較, 我覺得“不是那麼”完全的公平。
再來,我的印象沒錯的話,古早看網路討論,“蒙古國”的嘻哈說唱類型有韓國音樂幕後團隊的協力。(很抱歉那篇討論串我當年沒有加入書籤,一時之間也爬不回來。)
範例:
4 zug - Buu davar hujaa naraa.mp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i4MsKnzI
這是一隻主題為“仇華”的嘻哈說唱類型蒙古國單曲MV
歌詞翻譯請另外去google
[YOUTUBE]Wvai4MsKnzI[/YOUTUBE]
曾經的韓國也是借重歐美的編曲和作曲人才,再搭配韓國的填詞這樣。
經過多年韓國有玩出名堂了,開始輸出蒙古國和中國(範例:筷子兄弟-小蘋果 MV的部分製作來自韓國團隊的支援)。
199X世代的臺灣在地環境國語流行音樂,在作曲編曲這一塊借重了不少亞裔、華裔音樂人才,倒也是真的。
臺灣閩南語流行歌這部分,前年我曾經做過一個嘗試,去對岸中國的優酷之類的影音頻台輸入關鍵字“中國 閩南語”爬了很久爬出來的真正中國原生且樣像的現代閩南語流行單曲MV“只有三首”,剩下的“全都是”臺灣閩南語歌。
不過我也不得不承認,就我個人的閱聽感受,若以現在的臺灣環境跟過去的臺灣環境,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比較的話,201X世代,臺灣社會環境還是會有些不錯的詞曲創作單曲作品出現,只是“累積的總數量”,“真的有些少”。
198X世代,是臺灣社會在地環境流行音樂單曲創作的啟蒙時代,199X世代,則是臺灣社會在地環境流行音樂單曲創作的經典單曲“爆量”的時代,然後突然之間200X世代,經典創作單曲的累積總數量開始“等比級數的下降”,201X世代經典創作單曲的累積總數量“等比級數下降”得更嚴重了!我這裡指的經典,主要聚焦在國/台語“填詞內容”所論述的東西,下一個世代,當然要呈現出前一個世代所不曾表達過的東西。
身為純粹的閱聽大眾之一的我,覺得這真的是一種遺憾。
臺灣閩南語也是有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真的有想法有梗的經典單曲,但是“累積總數量”,“真的不多”。
臺灣社會環境自己也真的要再加油吧!?
我覺得也不全然是創作團隊的錯,臺灣在地環境“金主”這個身份的群體也要負起一部分的責任。
我就有聽到了幾隻對岸歌手首次詮釋並發表的流行歌單曲,其詞曲創作者是“臺灣的創作者”,
然而我覺得該單曲有在臺灣首次發表當主打歌的價值,該創作值得根留臺灣。
那為什麼這幾隻單曲的版權反而被對岸中國優先買走了呢?因為對岸中國給得起“合理的酬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