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FLYFLY3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16
您的住址: NewTaipeiCity
文章: 48
引用:
作者xxdm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buUkq8I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htdowO8h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FtuR6qG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4D9pERXs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M1IQhFXv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iAEsj19k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HN_QDJtz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GxEg4hb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lJ6GX7RU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woFhlA_7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I3cHPqW7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bsCZnb1-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8svoGD0d6w

不講歐美差太多 這是蒙古 亂找
我不敢說這比台灣好 可是我想問的是 這些看完 蒙古會輸台灣多少?
3百多萬的小國 台灣幾分之幾 比中國還要晚開放 獨立國協解散才開始發展的國家
(有些可能翻歐美韓 但最起碼人家還有成品)

扯啥飛碟 扯好遠 就版權!!! 智慧財產起來後 不能亂抄 懂吧 港星也翻日韓國翻很大
PTT還鬼扯啥藝人跑中國 你台灣2千萬人全死光 還活死人

台灣音樂完全就台灣社會體制的問題 社會雖然衣食不愁 台灣社會文化水平很差 思唯閉塞 盲從
尤其閩南歌更為封閉 不要跟我講鬼一樣地下樂團(體質參差不起) 講閩南歌 請你打開民視
閩南歌更是被一些閩南人壟斷到自己玩到廢(這跟南部閩南人大縣地方發展一模一樣)
閩南人文化很難去吸收新的東西 就一個豬哥亮再爛再老艮也能紅四五十年
民視一堆50歲還在當小生小旦

除了老藝人 就一堆被捧紅星馬那些東南亞人
現在台灣音樂是還有 多少存在價值???



先說抱歉,論述上可能沒什麼順序,沒想草稿,直接我手寫我腦了。

有些細節我覺得需要平反一下,而且我覺得比較的基準點就不同了,這樣會“不公平”。
“流行音樂”這個東西“不是”“只有曲子”而已,還包含了“語言”和“文字”。
拿外國的語言和文字來 跟 國/台語+中文漢字的 五月天 比較, 我覺得“不是那麼”完全的公平。

再來,我的印象沒錯的話,古早看網路討論,“蒙古國”的嘻哈說唱類型有韓國音樂幕後團隊的協力。(很抱歉那篇討論串我當年沒有加入書籤,一時之間也爬不回來。)
範例:
4 zug - Buu davar hujaa naraa.mp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ai4MsKnzI
這是一隻主題為“仇華”的嘻哈說唱類型蒙古國單曲MV
歌詞翻譯請另外去google
[YOUTUBE]Wvai4MsKnzI[/YOUTUBE]

曾經的韓國也是借重歐美的編曲和作曲人才,再搭配韓國的填詞這樣。
經過多年韓國有玩出名堂了,開始輸出蒙古國和中國(範例:筷子兄弟-小蘋果 MV的部分製作來自韓國團隊的支援)。


199X世代的臺灣在地環境國語流行音樂,在作曲編曲這一塊借重了不少亞裔、華裔音樂人才,倒也是真的。

臺灣閩南語流行歌這部分,前年我曾經做過一個嘗試,去對岸中國的優酷之類的影音頻台輸入關鍵字“中國 閩南語”爬了很久爬出來的真正中國原生且樣像的現代閩南語流行單曲MV“只有三首”,剩下的“全都是”臺灣閩南語歌。

不過我也不得不承認,就我個人的閱聽感受,若以現在的臺灣環境跟過去的臺灣環境,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比較的話,201X世代,臺灣社會環境還是會有些不錯的詞曲創作單曲作品出現,只是“累積的總數量”,“真的有些少”。
198X世代,是臺灣社會在地環境流行音樂單曲創作的啟蒙時代,199X世代,則是臺灣社會在地環境流行音樂單曲創作的經典單曲“爆量”的時代,然後突然之間200X世代,經典創作單曲的累積總數量開始“等比級數的下降”,201X世代經典創作單曲的累積總數量“等比級數下降”得更嚴重了!我這裡指的經典,主要聚焦在國/台語“填詞內容”所論述的東西,下一個世代,當然要呈現出前一個世代所不曾表達過的東西。
身為純粹的閱聽大眾之一的我,覺得這真的是一種遺憾。

臺灣閩南語也是有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真的有想法有梗的經典單曲,但是“累積總數量”,“真的不多”。
臺灣社會環境自己也真的要再加油吧!?
我覺得也不全然是創作團隊的錯,臺灣在地環境“金主”這個身份的群體也要負起一部分的責任。
我就有聽到了幾隻對岸歌手首次詮釋並發表的流行歌單曲,其詞曲創作者是“臺灣的創作者”,
然而我覺得該單曲有在臺灣首次發表當主打歌的價值,該創作值得根留臺灣。
那為什麼這幾隻單曲的版權反而被對岸中國優先買走了呢?因為對岸中國給得起“合理的酬勞”啊!?
舊 2017-03-30, 03:02 AM #7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FLYFLY3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