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ior Member | 
				
				[開箱] AMD Ryzen 7 x 華碩 CROSSHAIR VI HERO 英雄.重返榮耀.
		
	 
 關於 AMD Ryzen 的消息,以及上市,大家都關注了非常久,也很清楚種種消息
 AMD在高效能領域處理器的技術,整整落後競爭對手Intel將近10年
 黃金10年過去了,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以及在2014就公布過整個架構
 終於在2017 Q1 以高效能之姿,正式發表 RyZen 處理器
 企圖奪回個人電腦高效能多核心運算處理器的市場
 或者是說重新出發,要跟Intel在高效能多核心
 消費旗艦級處理器市場競爭一較高下
 讓Intel長期寡占的HEDT領域有變化的可能
 
 |ROG.Republic of Gamers 玩家共和國|
 是11年前 ASUS 華碩,首次創立的玩家高階主機板品牌
 當時並沒有電競/Gaming的概念,而是以玩家/超頻
 狂熱硬體重度擴充需求為出發點所發想的設計主板
 
 而ROG第一片主機板平台推出時,是AMD K8全勝風光時期的尾聲
 搭配 NVIDIA nForece 晶片組所誕生的 ROG CROSSHAIR 第一代
 那時好不風光,雖然當年就被 Intel 的 Core Duo 整個翻盤
 然而經過11年後,可以大聲說搭配高效能處理器的AMD平台ROG板
 
 以ROG在2014年推出的實用主流玩家系列代號 Hero 簡稱C6H
 當作首發要角準備好搭配Ryzen要重回重返榮耀
 至於會不會有其他系列仍然要看 ASUS 的規劃,以及市場熱度
 
 簡單廢話了這麼多,在回顧ROG後
 還是直接開箱看一些基礎效能測試分享
 
 重返榮耀套裝︰
 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
 Kingston Hyper X DDR4-2400
 AMD RyZen 7 1700 盒裝正式版
 
 主機板跟記憶體都不是太大的問題能買到
 重點是CPU現在暫時不太好買,選1700是為了風扇
 在上市前已經有請認識的管道先預留好
 因為眾所皆知AMD的產能跟交期確實沒有Intel實力雄厚跟穩定
 
 
  
 主角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
 跟Intel系列版本一樣相同的設計風格
 
 
  
 ︰彩盒︰規格註明標示採用X370晶片組支援 NV SLI 跟 AMD CF
 以及 ASUS 自己獨家的 3D 列印擴充跟 AURA 同步發光燈效
 
 
  
 本次搭配的 SSD 是 AMD 在 2014 委託 OCZ 代工的 Raderon R7 SSD
 當時的時空背景是AMD看到Intel有SSD業務蓬勃發展
 因而也想要有自己的品牌SSD 所以才會有 AMD 信仰 SSD 的由來
 目前 OCZ Radeon SSD 已經終止,後續AMD有在其他品牌代工推出新的系列
 
 
  
 當然這是額外話題
 
 
 接著看一下 AMD Ryzen 7 盒裝處理器正式版內容物
 
 
  
 7 的意思想當然爾就是瞄準Intel的 Core i7 品牌設定競爭
 
 
  
 而Ryzen 在盒裝彩盒設計下了一番功夫,有禪學的味道
 同音英語 risen 有旭日東昇的隱喻升起的概念
 AMD Zen has risen –
 
 
  
 ︰︰︰打開盒子︰︰︰
 
 
  
 處理器是用小黑盒另外裝起來
 跟之前的APU以及FX系列相同
 
 
  
 第一波上市的三款處理器1800x/1700x/1700
 其中只有1700才有附贈的新版發光的
 Wraith Spire 散熱器,其餘X系列均無附贈散熱器
 
 
  
  
 預先塗抹散熱膏+銅底介質
 
 
  
 透過鎖點的方式安裝在主機板
 
 
  
 附贈的 RGB 燈條線,但是要注意搭配的主機板
 必須要有 RGB Header 才有作用,想要發揮板子也不能選太低階
 
 
  
 安裝方式︰撥開散熱器外圈的小塑膠軟墊
 把RGB訊號線插上去即可,有防呆但是不防蠢,要小心避免插斷
 
 
  
  
 AMD RYZEN 處理器正式版本尊
 
 
  
 RYZEN 信仰機殼小貼紙
 
 
  
 真品證明書 AMD 並未提供零售處理器全球保固到府RMA
 因此要注意購買來源,以免喪失保固權益,台灣代理獨家威建
 
 
  
 本次搭配保證100%可開機的金士頓 HyperX Fury DDR4-2400
 RYZEN 可支援DDR4-2133到DDR-2666
 由於仍在初期調教階段,記憶體相容性是AM4平台一大挑戰
 
 
  
  
 ︰︰ROG CROSSHAIR VI HERO 開箱︰︰歡迎一起敗家
 
 斗大的敗家之眼內襯盒
 
 
  
 泡殼透明保護蓋
 
 
  
 內容物配件,雖然只是HERO等級不到豪華
 但是,都是玩家會需要的小配件
 
 機殼貼紙/MOD 線材優惠卷/裝機SATA排線
 機殼擋板/NVIDIA HB SLI 橋接器
 
 
  
  
  
  
 大幅滿版的各種造型的ROG之眼性格貼紙
 
 
  
 ROG CROSSHAIR VI HERO 採用 ATX 板型
 灰黑色系設計,有利於AURA Sync燈效效果搭配
 
 
  
 AMD AM4 腳位 Socket 1331 也跟APU版共用
 
 
  
  
 多邊形設計的X370 晶片ROG之眼散熱片具備發光功能
 
 [img=http://i.imgur.com/0RrLyjW.jpg[/img]
 
 擴充 PCI-E 一覽,受限於 AMD X370 能提供
 如方塊圖所示,整體AMD的擴充性稍弱了一些
 通道以及擴充可玩性確實比Intel平台相比少
 也沒有 Flexible I/O 功能
 
 
  
  
 12 相數位電源設計以及 I/O 遮罩
 
 
  
 由於晶片組能提供的通道數有限,妥協的設計結果
 板載僅有一組M.2,但可支援至22110長度
 
 不過,在2017的中高階主機板平台只有一組實在可惜
 畢竟Intel約2015的9系列中高階的板子平台就已導入一組M.2必備
 
 Intel今年的200系列晶片組,中高階的板子甚至必備兩組~三組M.2
 對於追求空間最小化或配線整線數量減量美觀化
 新的主板平台搭配M.2/SSD是必備以及實用的選擇
 
 希望AMD能加快腳步研發新的晶片組以及提供強大的I/O能力,請加油
 
 
  
 8 組 SATA3 擴充
 
 
  
 導入 USB-C 前置接頭,支援Gen2速度以及10W充電
 前提是機殼以及線材都必須符合標準
 
 
  
 板載連接器部分,一組USB3.0/水冷感測連接頭 RGB 燈效連接
 
 
  
 支援 ROG Front Base 的 EXT 針腳
 
 
  
 玩家裸測必備的開關按鈕/重置/重試按鈕以及極限超頻LN2模式開關
 
 
  
 除錯燈號布置在板子的右下方
 
 
  
 Probelet ROG 探針,提供OC玩家在超頻透過電表
 來量測主板的電壓參數必變化進而調整
 
 
  
 CPU 12v 連接供電配置8+4 一般用途的話接8就綽綽有餘
 
 
  
 在CPU風扇旁邊有預留一組 RGB 接頭
 可以搭配AMD原廠散熱器直接使用
 不需要再額外走線/繞線或者拉很長到板另端
 
 
  
 PCI-e x1 有切槽可以安裝任何形式的擴充卡
 
 
  
 後I/O 一覽,沒有預留顯示訊號
 所以想要安裝旗艦APU是無望了
 
 
  
 在安裝AMD新版的幽靈散熱器
 必須要把上的扣具卸除,才能進行安裝
 
 
  [img=http://i.imgur.com/BsNw0f8.jpg[/img]
 
 ︰換裝後的樣子︰
 
 
  
 Radeon SSD 也就緒
 
 
  
 準備進行上機開始體驗
 
 搭配獨顯 3 A 中的一 A
 AMD Radeon RX470 - ROG STRIX-RX470-O4G-GAMING
 
 
  
 在上機之前,完全都沒有更新 BIOS 直接挑戰預設
 直接使用出貨版本 0601 + 金士頓 HyperX 輕鬆直開
 
 
  
  
 各種效能測試確認+體驗
 本次測試全部使用預設頻率+出廠BIOS
 
 運行 DDR4-2400 8Gx2 OK + Win10 全新安裝重灌
 
 
  
 CPU-Z 驗證 Ryzen 7 1700
 
 預設時脈標註 3.2Ghz / 1.33v
 
 
  
 待機最低 1.55Ghz / 0.85v
 
 
  
 加速最高可達 3.7Ghz
 
 
  
 Win10 系統偵測顯示時脈 3.0Ghz + 8C16T
 
 
  
  
 CPUMark 99 單核浮點運算
 
 
  
 Cinebench R15 多核/單核測試
 
 多核 1394cb
 單核 139cb
 
 
  
 CPU-Z 內建 Bench 對比,已經超越 Intel 在 2014 Q3 發布的 Haswell-E
 但是卻曾要價 35K台幣的5960X
 經過三年後的今天,只要1/3價就能擁有同等級8C16T
 
 
  
 X264 FHD Benchmark 轉檔性能對比
 
 
  
 Super PI 1M 運行時間
 
 
  
 X370 晶片組傳輸效能 @ OCZ Radeon R7 SSD
 
 AS SSD Benchmark 一般跑分
 
 
  
 AS SSD Benchmark 複製性能
 
 
  
 CrystalDiskMark 以及 4K 性能存取
 比起上一代的SB950南橋進步幅度之大
 
 
  
 板載軟體的部分︰C6H也享有ROG系列
 專屬量身訂做的套裝多數偏向GAMER的軟體
 也就是說Intel平台有什麼AMD平台當然也有
 
 ROG RAM Disk/ SonicRadar 3/GAMEFIRST IV/AURA/AI Suite 3
 
 要當玩家選ROG就對,用不到那麼多放著也爽的概念
 
 
  
  
  
  
  
 功耗參考︰
 
 整機平台提供參考︰
 
 AMD Ryzen 7 1700
 AMD Radeon R7 SSD
 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
 ASUS ROG STRIX-RX470-O4G-GAMING
 Kingston HyperX DDR4-2400
 
 全機待機 58W
 
 
  
 處理器負載滿 135W
 
 
  
 處理器負載滿+顯卡負載滿 282W
 
 
  
 ︰來幾張最迷人的 ASUS AURA Sync 發光+AMD原廠散熱器發光信仰照︰
 
 
  
  
 不論是安裝在透側機殼 or 裸測玩家,愛怎麼亮就怎麼亮
 **AMD代表紅純紅光較不易捕捉**
 
 
  
  
 ──────────────────────────
 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 + AMD Ryzen 7 個人心得部分
 
 Ryzen 正式取代 AMD 過往高階處理器產品 FX 效能不彰的問題
 雖然超頻性以及高頻性能跟對手相比仍算不佳
 但是溫度跟功耗跟自己的舊產品 FX 和 APU 相比,進步幅度非常大
 
 不過 AMD Ryzen 能提供的就是比競爭對手
 多兩倍核心以及接近鄉同價格的高度性價,多核多核再多核
 對於部分喜好此道的玩家/組機/預算先決一族正是命中口袋目標
 
 而 ASUS ROG CROSSHAIR VI HERO雖然僅是 ROG 系列的中間款
 但是不難看出ASUS很努力的要打造AM4平台最佳化
 各種硬體的規格配置該有的都具備了,小細節也有講究
 像是可以沿用舊版的扣具,不需要再另外申請或換
 
 不過,如一開始所說 AMD Ryzen 仍在初期階段
 往後還有非常多的版本BIOS需要進行改版效能調整
 以及優化性能跟穩定性種種讓平台表現更佳的路要走
 
 後續︰下一次準備測試非原廠散熱器+超頻表現
 會再另外分享,感謝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