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razynut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247
崇禎那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該亡國?
崇禎雖然勤政,但他亡國實在不冤。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不然萬曆也當不了那麼久的皇帝。

後世可憐崇禎,多半是兩個原因。第一,亡於崇禎之手的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皇朝,這讓很多對明王朝、漢民族的同情,轉加到了崇禎身上。第二,崇禎並不是像宋徽宗、陳後主那樣的沉迷酒色之君,這讓人們多少對他產生一點憐憫之情,但也僅僅是憐憫罷了,而非替他惋惜。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竟不留餘力想為之辯解。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明朝之亡崇禎無論如何是脫不了干係的,絕非一句「諸臣誤朕」就能推卸掉責任的,在此只分析崇禎的個人原因。

處世方面嘛,崇禎皇帝說難聽點簡直就像個「冒失鬼」,看看他做的幾件事,先說財政方面,有人說「明亡實亡於萬曆」大都指責萬曆的財政問題,那麼崇禎又是怎麼做的呢?崇禎上台後,就把天啟年間閹黨設立的工商稅廢除,這下東林黨和江南鄉紳們高興了,可是少了這麼多稅,國庫空虛啊,北方官兵缺軍餉,怎麼打仗啊?

國家沒錢總得想辦法,於是開始不斷加征三餉,沒了工商稅,原來的的稅負就直接轉嫁到了農民頭上啊,明末土地兼并嚴重,富庶大地主們擁有大量田地卻隱瞞私田數量,交的田賦極少。農民大都沒了田,稅負卻不減反增,這還怎麼活?與其餓死,不如起義賭一把,於是各地農民起義頻發。

崇禎在本職崗位上可以拿出手的優點好像只有勤政這一條,這也應該是大多數人的觀點。然而,或許,「勤政」這一條所謂的優點,更像一種諷刺?從崇禎所作所為來看,他的勤政,更像是瞎折騰,你說要是國家太平,折騰一下也許不會亡國,但風雨飄搖的年代,怎能經得起折騰。

明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其政治規則已經相當成熟,有時即便皇帝懶一點,只要文官體系能夠按部就班的運作,就是保證國家機器照常運行。所以當時不怕皇帝懶,就怕皇帝瞎折騰。崇禎一心想快刀斬亂麻,卻不知欲速則不達。

對於崇禎這樣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想要成為中興之主的心情我們是理解的,但好歹得有個明確的目標吧。可他不這樣,明史評論崇禎帝的性格缺陷。說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這樣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刻薄寡恩神經質的皇帝,又怎能施展抱負?

關於生性多疑,我們就聊聊崇禎皇帝的用人方式吧,古語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這愛折騰的崇禎皇帝倒好,用人不僅懷疑,剿匪幹將孫傳庭死在亂軍之手,崇禎懷疑其未死,不予蔭封。

就算生性多疑、急於求治的心可以理解,但動不動就殺人,這就有問題了,崇禎殺輔臣一人,尚書四人,總督、督師七人,巡撫十一人。《崇禎帝·明帝列傳》一書記載,崇禎一朝,各部尚書被更換的,總計吏部十三人、戶部八人、禮部十一人、兵部十七人、刑部十六人,工部十三人、都察院十三人,所謂的七卿大員每人平均的任職時間不到一年三個月。而位居要津的內閣輔臣也用了五十位,後人稱為「崇禎五十相」。至於各省巡撫,府縣司官被撤換或重處的,更達數百人之多。這樣的用人無度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可以說,這是崇禎多疑最好體現。這也導致最後官員都處於混日子狀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本是最需要人辦事的時候,卻無人出頭,明朝何以不亡?

說到崇禎勤政,往往繞不過事必躬親幾個字,本來這個成語是個褒義詞,但事必躬親的崇禎卻最壞事,因為崇禎皇帝上台之前是沒市政經驗的啊,沒經驗你看別人干也就罷了,作為領導者的皇帝你事必躬親,必然就會掣肘下屬的工作,你讓人家怎麼玩?

刻薄寡恩嘛,殺陳新甲就是最好例子。後金打到了北京城下,有人說當年嘉靖把兵部尚書丁汝夔殺了,敵人就退走了,於是崇禎就把王洽關起來準備殺掉。後來崇禎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去議和,結果消息泄露,搞得崇禎很沒面子,於是就把陳新甲殺了。可憐陳新甲這個背鍋俠,你看,作為一個皇帝沒點擔當也就罷了,還推卸責任,君臣之間哪還有信任?

據說,明亡之前,崇禎本想南遷,但礙於面子,又想找人替自己說,結果臣子沒人敢說(按:陳新甲就是前車之鑒),背鍋俠可不是那麼好當的,臣子們的拒絕打破了他最後一絲幻想,可悲的崇禎最終淪落到自殺的下場。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真是礙眼…還是讓版面乾淨點吧!
舊 2017-01-17, 02:02 AM #3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razynu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