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超越86的是87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6
文章: 27
的確是需要組工會與違法重罰

引用:
作者davidxyz
假設現在經濟很好

老闆就有必要加薪嗎?
台灣哪條法律規定經濟好要加薪?

老闆就會多徵人嗎?
還是一個當兩人用比較省錢!

勞工比較能喊條件?
又不是非你不可! 敢喊條件? 下一個面試者請進!

當經濟好時老闆照常這樣搞的話,
你能拿老闆怎樣?
不要忘了台灣老闆只會cost down!
而且上述的做法完全不違法喔!
基本上還是要有個強大工會當靠山比較安穩!

而且你說到工會的能耐必須在經濟發展時才能發揮功能....
誰說工會無法在經濟差時發揮作用?
也許經濟差時工會無法跟老闆要到加薪,
但工會一樣可以監督老闆,
避免老闆借議題來壓榨勞工!

經濟成長果實 資方愈分愈多
2017-01-15 00:01:00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分享蔡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是「創新、就業、分配」,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分配面結構來看,2015年營業盈餘比率升至35.08%,創下近11年新高,受僱人員報酬43.97%卻是史上第三低,顯示經濟成長的果實多仍落到資方口袋。
我國已走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GDP規模仍是逐年成長,並在2015年突破17兆元,但從GDP的分配面來看,可發現企業獲得的營業盈餘占GDP比重長期趨勢向上,受僱人員報酬卻正好相反、曲線走勢下滑。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葉滿足表示,長期趨勢之所以會有這樣分歧的發展,主因是全球化分工結果所導致,早期我國人力成本較高,因此勞力密集的產業紛紛外移,落腳中國或其他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部分就業機會也外移,造就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下降、營業盈餘上升的情形。

但近幾年,周邊國家經濟發展快速,人力成本也逐漸上揚,葉滿足表示,部分產業慢慢回流國內,使得兩者差距慢慢趨穩;另外,部分國家也開始正視全球化分工導致的分配不均現象,像是高喊貿易保護主義、國內優先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便是此趨勢下的結果。

長期以來,各國經濟發展多追求經濟成長率數字,但以美國為例,經濟緩步回溫,失業率降至約4.7%,幾近完全就業,若就經濟數據來看,理應看到的是美國榮景再現,但美國選民依舊憤怒,甚至選出非傳統政治人物川普作為總統,跌破各界眼鏡,也凸顯所得分配不能再只是紙上談兵,政府必須拿出實際作為。

所得分配不均在台灣已是老議題,觀察我國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在1981年時,二者分別占近五成與近三成,而受僱人員報酬比重更緩步攀揚,並在1990年達到51%的高點,但也自此出現轉折,一路緩跌至今,2015年僅剩43.97%。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說明,除了全球化的衝擊,我國產業集中高科技產業且過去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也是關鍵之一;因高科技產業必須投資較多資本設備,折舊花費增加快速,相較之下,受雇人員報酬增速沒有這麼快,便造就分配面互有消長的結果。

儘管2015年受僱人員報酬和營業盈餘占比均較上年上揚,蔡鈺泰表示,去年景氣不好,企業獲利狀況也不佳,但因為國際原物料大幅走跌,成本明顯降低,才導致可分配的比率增高;未來要真正改善分配不均的問題,還是得從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擴大可分配的餅做起。

談到所得分配不均,民眾感受最深的就是實質薪資長期停滯、甚至不及16年前水準。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直指,問題出在產業結構,「代工是我們的原罪」。

2016年1至10月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為39,167元,為歷年同期最高,但人民並未感受到,主要原因在於將物價因素納入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長期停滯,1至10月平均僅37,330元,比不上2000年37,842元的水準;這代表薪水調升的速度跟不上物價。

邱俊榮表示,台灣製造業多以代工為主,缺乏下游廠商,長期橫向發展而非縱向,導致企業靠量產、價格競爭來維持利潤,這是不敢加薪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國製造業多仰賴國外訂單,台灣廠商始終面對國外訂單和景氣的不確定性,無法自己掌握訂單,演變成企業寧願用年終、績效獎金來犒賞員工,而非調整經常性薪資。

邱俊榮指出,發展終端產品,並掌握國際通路能力,廠商才能擁有更高利潤,這才是加薪的基本前提。

專家看問題:實體經濟創新 才有利分配
蔡政府產業政策強調「創新」,卻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批評,創新是不利分配的罪魁禍首。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說明,創新必須導引到實體經濟,對分配才會有利,而台灣的利基,便是在製造業的基礎做創新加值,就能帶動經濟成長。

王健全表示,美國風行虛擬、共享精神的新經濟,創造了Uber、Airbnb這些新公司,其破壞性創新的概念確實帶來龐大收益,甚至帶動經濟榮景,但只有少數人獲利;也因此,美國民眾愈來愈不滿,最後透過選票選出了強調貿易保護、美國就業優先的總統川普。

王健全說明,新經濟模式的創新如虛擬、共享等方式,可以炒熱資本市場,或是取代實體經濟,這些都不利分配,不過若能將創新導引到實體經濟,創造新的需求、應用,如善用電子業優勢結合交通醫療、智慧城市,或是在傳統產業上加值,如機能紡織,不僅可提升附加價值率及競爭優勢,更能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舉例來說,國外的智慧健康、智慧交通都是很好的模範,我國可以朝向將智慧化科技導入照護服務,如根據外在的環境數據及使用者健康資料,提供每日穿著、飲食、生活型態建議,或是當偵測到使用者身體狀況數據異常時,便可預約諮詢服務等,創造新的需求與應用。
舊 2017-01-15, 11:51 AM #4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超越86的是87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