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SD2048
台灣的漢文發展從古典漢文到台灣文讀音漢文再到文讀音白話音夾雜,
也只有在日本時代的30年(或多或少)。而且也不是在全然自由的條件
下發展。
1945後又受無理打壓。
解嚴後,台語漢文的發展條件已經變成奄奄一息。
日本時代,台灣讀書人常在漢文版報紙上投稿台語漢詩。
如果從那時起就能自主、自由發展100年,到現在,成績不會只有如此。
你看,台灣的阿祖讀的是古典漢文,阿公讀的是日文,老北讀的是國語。
斷層再斷層,台灣人很無奈的。
|
我的個人觀點,“解嚴後,台語漢文的發展條件已經變成奄奄一息。”這真的滿“藉口”的。
解嚴到現在應該也有將近三十年了?也不是沒給台語漢文這樣的群體時間來發展。
我就以我閱聽量相對比較多的“華語流行歌單曲”這一塊來說好了,臺灣在地社會環境,
基本上一九九零年之後,已經沒有動不動就出版之前先送審了,就是給台語漢文發展的一個機會。
去比較“一九九零年之後的”臺灣在地當代流行音樂創作品,臺語歌能夠稱之為經典填詞的單曲的
“數量”上,真的遙遙比不過經典國語歌的“數量”。臺灣社會環境真正開始有大量經典“國語”單曲衝出籠,
基本上也都是“一九九零年之後”的事。期待更多像樣的真的有梗有內容的臺灣閩南語流行歌單曲填詞創作。而不是累積到目前為止,臺灣閩南語填詞單曲,“極高比例”都是“內容老梗俗套的東西”。
因為我的閱聽經驗,臺語創作填詞單曲“極高比例”都是“內容老梗俗套的東西”,所以直觀感受就是“台灣文學”基本上就是“地方鄉土文化”的範疇。想要提升到國家層級,請自行先想辦法創作大量累績出像樣的作品出來。
解嚴後到現在,將近三十年了,時間不算短,但累積出來的新作品,好像也就是那樣?
臺語當然也會有些有梗的東西,但我發現“有梗的東西”好像幾乎都是在“二次再創作”的範疇?
(港片或某些電影片段的台語二創配音真的滿有梗的。)
“原創”且有梗的創作,真的就是沒多少。
舉個讓我感覺失望的例子,前一陣子,我試著把youtube上,臺語女歌手”秀蘭瑪雅“所首次詮釋的臺灣閩南語創作單曲”主打歌mv“"全都試聽一輪",結果沒有一首單曲的填詞能夠讓我覺得內容不會老梗俗套。
我最近在網路上發現某些客語填詞的流行單曲的效果好像還不錯(可惜當下沒有存link和記關鍵字),
不要多年後,客語流行單曲反而超越臺語流行單曲了。
我是覺得這幾支單曲填詞不錯,但好像也就這些了∼∼∼
滅火器 Fire EX. - 《晚安台灣》
滅火器 Fire EX - 島嶼天光
羅大佑 - 火車
蘇芮 - 花若離枝
潘越雲 - 情字這條路
鳳飛飛 - 心肝寶貝
陳小霞 - 傀儡尪仔
陳雷 - 歡喜就好
劉德華 - 世界第一等
林濛1995 - 愛剩 - 4 拆心
OpenEye歐噴愛 - 塑膠味
草蜢 - 有緣來做伙
謝金燕 - 造飛機
謝金燕 - 月彎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