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yotr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6
文章: 23
引用:
Patience Chuang 昨天 6:16 ·

謊言的條件

衛城二○一七年的出版計畫有一本張素玢老師的《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這本張老師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台灣中部、南部與東部的日本移民村,曾於二○○一年在國史館出版,十幾年來已幾乎絕版,因為《灣生回家》大賣,很多人遍尋移民村的資料,常來拜託張老師影印,於是我們在討論過後,決定重新在衛城出版,並考慮加上一些過去沒放上的訪談資料。如今看到《灣生回家》作者陳宣儒的身分造假問題,身為出版業同行與一個編輯有許多感想,而在許多可以拉出的面向中,我想談的是謊言的條件。

人類的世界是無法消除謊言的,謊言與虛構甚至可以成就偉大的藝術,它根源於人內心想要「創造版本」的強大慾望,說故事本身是在可能不存在的「事實」之上不斷堆疊的「現實地質學」。人類其後又衍伸與細分出各種標準,以區隔各種故事的不同位置,想要仔細畫好它們的界線。但pathos(情感)卻是沒有界線的。情感與認知的缺口正是造成許多低劣謊言混淆界線與寄生世界的條件,每一個謊言與「無法被接受的」造假事件都因為它們曾經滿足某種情感與認知的空缺,也因此無法被原諒。

近幾年諸如美國的A Million Little Pieces,作者給自己的人生加油添醋,或者脫北者申東赫的《逃出14號勞改營》,他後來承認並沒有目擊家人被槍決,他們是關在不同的集中營,還有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新聞媒體造假問題,這些多半都有一些模式,比如容易引發同情的個人特殊經歷,以及一般人無法取得資訊、缺乏認知的事情,此時只要提出一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故事,也許謊言就會成立。

「灣生回家」也是這樣的模式。但此事可能不光是指責作者「不道德」,因為僅是灣生後裔的身分恐怕還不足以讓謊言如此受歡迎,而是因為我們至今對灣生的研究與認識並不足,使社會沉浸在作者設定的故事中,不僅沒有檢證他的能力,還因為灣生回家的故事補足了某些歷史情感的空缺,而熱烈擁抱這本並不成熟的歷史作品。事實上,從一個編輯的角度而言,很容易看出這是一本典型的素人與新手作品,明顯是編輯搶救的成果。這本書也是使我認知到,遠流台灣館始終有非常具功力的台灣題材編輯。

「灣生回家」事件當然讓人失望,我至今仍記得作者在開卷頒獎典禮上壓軸的歌唱與影片放映,很具情感渲染力,但當時我就覺得自己似乎置身門外,說不出所以然。不過也許事件不足以說是褻瀆台灣史,因為歷史本身並沒有神聖性,也不是非虛構寫作沒有建立標準的問題,而是台灣的許多領域,知識的流通是斷裂的,也尚是空白與不足的,因此得以使謊言存在。我不禁在想,如果十多年來張素玢老師的《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不至於絕版,以及有更多人投入移民村的研究、書寫與出版,是否我們仍舊會為陳宣儒創造的故事而感動。因為杜絕謊言最好的工具,永遠就是「去知道更多」。
我是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所以基本上是用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拍得好不好,來決定那是不是一部好電影。不知道以前有沒在這裡發表感想,不過我看完就不覺得灣生好看,以我個人觀影標準,那只是一部過度包裝,但內容不夠充實,文勝於質的普通紀錄片而已

其中著焦的男主人翁背景經歷在灣生中像是特例,花了很長篇幅的尋找曾祖母橋段又有點徒勞和過度疏遠,其實並不是很優良突出的紀錄片,以我的標準來看,整體內容流於表面不夠誠懇深入。可能台灣人在經過和日治歷史那麼久遠的隔絕之後,抓到任何片雪鴻爪,都覺得寶貴,其實某方面也是拜田中實加吸引媒體聚光燈創造話題的能力之賜。

所以我的感想一直沒錯,台灣人真的有點理盲濫情,這應該也是所有開發中或落後國家人民的通病吧。
舊 2017-01-04, 11:36 AM #25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yot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