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jor Member
|
如果是20年前應該是British Aerospace(簡稱BAE),1999年後合併其他軍火公司改為BAE Systems plc,如果說是British Aerospace當時還是國營企業,買的效益真得不大,只是幫英國政府收爛攤子而已。而且航太工業噴錢的速度不是普通快,是很快。歐洲也是大家一起玩。
至於買了高科技可以提升國內科技,讓國內人才有出路,只能說想太多了。
漢翔也跟BAE SYSTEM有合作案,但是全部是BAE主導,總部也設在英國。
目前西方世界航太生態圈就FAA及EASA,台灣已經在裡面了,但是要主導開發新機種或新系統只能說不可能,雖然IDF已經從美國拿到許多需要美國國務院核發的生產技術,但工業基礎跟學術研究底子還不行。如果你知道美國、歐洲航空業放到大學裡面的研究經費有多少你就知道這不小國家養得起的,還有有錢也得要有人去搞實驗,實驗成果也不是短時間能出來的,台灣把國立大學理工科全部丟進去,應該也得花20年才能達到美國目前的水準(樂觀下)。然後還需要地(很大的地),光風洞台灣有幾座? 美國、歐洲有幾座? 試飛基地台灣能升得出來嗎? 以前有幸去參觀過加州、內華達、鹽湖城、新墨西哥州的試驗場,只能說台灣沒這種環境,如果外交沒問題是可以去澳洲搞,但是你知道的現況就不可能。
這10年是因為民用航空市場加上美國在中東打戰才把航太事業撐住,不然也是很慘。
台灣的問題是國際政治環境造成買武器很困難,不然真得沒有需要自己發展(自主)國防工業,發展出來也沒辦法外銷回本。但是打入國際航空、軍火供應鏈倒是可以做也要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