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skari
我來問個問題
國人有很多高科技的研發資源,也有很多研發人才
沒有一個機構或是一個高端的產業鏈形成
這些高端人才怎麼辦?
我認為
一個大型研究或是大型的機構不是只有表面上看到的"目標"那麼簡單
我用TESLA或是HTC做例子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TESLA這台車用了多少台灣零件
HTC養活了多少園區的工程師以及公司
不管,結果最後怎樣
但是在這樣"過程"中
對國內產業昇級以及高端人才的就業,是可以有一段長時間的效應出來的
我個人很樂觀
而且也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構,以及它帶出來的週邊效應
把人才留在台灣
把台灣的國防產業鏈給帶起來
我們可以變得更強
|
你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缺乏對應的產業,高階人力找不到符合所受教育和能力的工作,如果不出國,就只能說服自己去做一些不用唸到那麼多書就能做的工作。
我以前一直有個感想就是,台灣從前半導體業的榮景,其實是建立在大材小用上的,除了台積電等少數業者是真的有在從事尖端技術的研究以外,
把一堆博士丟下去顧機台,維護國外進口的機器設備,完全浪費了那些最聰明的頭腦,那樣的工作性質除了往管理方面走,
幾乎沒有什麼專業知識再成長的空間,無法期待他們能開創什麼新的產業。
二十年前台灣曾有機會併購英國航太,當時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而英國航太則苦於財務吃緊,但是因為我們太斤斤計較於短期投資效應而被擋下來。
我有位主修航太的大學同學講到這件事就很氣憤,當時立委一直質疑、追問買了英國航太後什麼時候可以回本獲利,
有人甚至還要求三五年內就要回本,無法滿足他們這種要求就批到一文不值,
結果錯失當年良機,英國航太後來找到金主舒解財務問題,台灣這時就算想買也沒機會了。
當年如果有建立起這樣的產業,有很多高階工程人力就會多很多出路,不用屈就於低階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