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對於航艦打擊群效果有限
十字路口行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1%8C%E5%8A%A8
核爆引發的空氣衝擊波,是上述艦隻沉沒或受損的主因。至於在爆心1,000碼(910公尺)範圍內的船隻,其受損程度極受艦體方位左右。如陣列圖中6號的林森號驅逐艦,因整面右舷朝向爆心,使艦體橫向承受衝擊波,受損面積因此增大,故此在一小時內沉沒。反之,在爆心東南面的船艦以艦艉朝向爆心,縱向面對核爆衝擊波,受損面積較小;再加上陣列的軍艦密集編布,又分散了衝擊波力量,使該區軍艦受損相對輕微,縱受重創仍不至於沉沒。
圖中編號7號的長門號戰艦,是唯一一艘在爆心1,000碼(910公尺)內、卻未有承受任何嚴重損壞的大型艦隻。由於長門號曾參與偷襲珍珠港,故美軍刻意將長門號編在預定爆心內華達號(編號32號)附近,並以艦側朝向內華達號。但由於空投失誤,長門號承受的衝擊波因此大大減低;再加上長門號的艦體本身較為堅固,而美軍卻高估長門號在戰時遭受空襲的損修,令計算核試破壞時出現變數,使預期的重創沒有出現。長門號最終要在第二次核試方告沉沒。
相比之下,薩拉托加號雖然遠離爆心超過2,000碼(1,800公尺),卻受到嚴重破壞。薩拉托加號的重創並非由衝擊波所引起,而是核爆使艦體燃油及武裝起火爆炸所致。核試前美軍為所有軍艦注滿現實所需的燃料與及彈藥,以至分布在甲版及機庫的艦載機,而航空母艦裝載大量易燃的飛行燃料,且分布在艦體各處,使火勢極為猛烈。更何況諸如長門號等戰艦擁有厚重裝甲,而航空母艦的艦體卻極為脆弱。最終薩拉托加號的大火被海軍撲滅,以使其參與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
按照廣島原爆的經驗,核爆引發的衝擊波倘若在每平方英寸施加超過5磅壓力(即5psi,磅力每平方英寸),該範圍內的物料將會自燃。Able核試引發的自燃區域直徑約有3.2公里,薩拉托加號及大部分外圍軍艦均在其內。但由於海水並不會燃燒,而除航艦以外,大部分軍艦均能抵受爆炸以及火災,故未有出現陸上原爆的自燃現象。
對於核武大國使用核武不就是自找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