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所以我說 有認真聽下去會知道其實他的高擴散性是要強調他的包圍感 進而達到讓空間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是我個人認為101的最終目標
看圖可以參考 就參考就可以 最終聽順耳就好!
看圖有個最大的麻煩就是只有這對送測的喇叭數據 然後是使用他們的機器..
跟自己的環境完全不一樣
所以他們一定會標出送測喇叭的序號....以免以後喇叭廠商出包他們可以卸責?
以下是網站列出來的配備:
Digital source: Musical Fidelity Tri-Vista SACD player; Alesis Masterlink CD recorder.
Preamplification: Manley Steelhead phono preamplifier; Musical Fidelity kWP preamplifier.
Power amplifier: Musical Fidelity kW monoblocks.
Cables: Speaker: AudioQuest Cheetah & Sky, TARA Labs The One. AC: Richard Gray's High Tension Wire, Shunyata Research Anaconda.
最重要的測試MIC是用DPA的
儘管我對於他使用MUSIC FIDELITY有點意見 但至少是列出來了..
用其他配備測出來 數據都會不一樣 所以我覺得僅供參考即可
我這邊就偏好akg414的mic來測試
不同的op 甚至不同的codec聲音都不一樣 bb st ns fairchild 都各有所長
但我覺得差異都沒有管子來的大
dynaudio使用鋁線最主要是低音單體磁鐵散熱問題,現代所謂人工磁鐵很怕高熱,早期天然磁鐵(含鈷)沒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對於所謂的天然磁鐵人工磁鐵應該都是高手不用我多贅言!
甚至勵磁(電磁鐵)就更讚了!!
待拿現在的表現怎麼樣我就不說了....
擴大器雖然線路為主,但是喇叭如果設計得宜,絕對是拼材料至上!
光是一個WE 755一直到ALTEC 755A 755B 755C 人工磁鐵跟天然磁鐵價格天差地遠!就是材料的聲音!
很多人都愛玩線材,強調蝦咪處女銅、無氧結晶、非回收銅!
但卻都不知道自己的單體線圈用的幾乎都是啥大陸妓女銅材料!難聽刺耳又容易燒,才做一堆保護,又更難聽....
早期歐美喇叭都是銅礦直接提煉就去做線圈了...這是為什麼現代喇叭技術這麼進步卻還是被古典喇叭完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AUDIO RESEARCH是現代管機,普遍高評價的是他的前級!後級就普普...但也可以聽聽看!
現代機都價格開高高 二手價是悲劇...現在也很多都要私底下談
簡單講 現代機器 開價四折開始砍 是正常的∼
不過這種東西就是自己爽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