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oname
連康熙字典 有《爾雅》《說文解字》的注釋都不知道 I也真服了U 
|
在那邊IOU什麼啦 要講英文就落整句 中文不行英文也不行嗎
一直講一堆連常識都不是的東西是要幹嘛啦
康熙字典有什麼誰不懂 還需要你來科普嗎
重點是你根本就看不懂說文解字的文言文
斷句也不對 釋義也錯誤 你的黃鼠狼在哪裡啦 狼 似犬耶
難不成黃鼬=犬?是你太強大還是古人太笨???
到底怎麼聯考的啦 莫名其妙耶 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以前文書不用標點符號而且也不白話 很大程度跟製書本身有關
連這都不懂也出來講笑話
你以為寫字是跟現代打字一樣喔 隨便嘴砲幾句就出一堆
給你一把刻刀 一卷竹簡 要多顆幾個符號你也會懶啦
更何況這些東西不便宜 印刷術跟紙張還沒普及之前
這些都是貴族才能享用
你看看 中化沒人多 西化也沒贏 能幹嘛 這些中華文化都不是我專業耶
這個水準在前輩眼中只能稱為入室 以前跟老師PK就從來輸多贏少
本人徹底西化 沒有科學精神都征服不了我
好玩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標點符號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A6%E5%8F%B7
引用:
中國古代文書(文言文)一般不加標點符號,不常使用,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a],有時會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7種解釋方法。 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4]在古人的記載中,《宋史·何基傳》如:「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清章學誠《丙辰札記》考證:「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增韻》云:「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間。」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せ),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𠄌),解釋:「鉤識也。」清段玉裁註:「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5],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白話文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又因為古代文書普遍不加標點符號,會給未加訓練者造成閱讀的困難,因此,1919年11月29日,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2月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一部「新書」。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