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zarconlony1
恩..這點我抱持不同觀點
文字跟語言本就是為了紀錄與溝通
官方跟字典 要紀錄的是一個長遠 有經過驗證
簡單類比 就是科學中的定律
至於開發輸入法本來就是資工的事情 這些人又不是中文系
自然不可能事事考究 而且次文化的東西 可能興起很快 沉落也很快
不太清楚何時開始出現"噹" = “ㄉㄧㄤ”這個使用狀況
但是如果輸入法納入一些假借 其實也不一定全是壞事
科學中會有假想 總不能在無法證明其錯誤前推翻它吧
但是通常不會納入正式教科書 大概兩者間是如此關係
當代的事情變動很快 教育部的版本也非聖經
尤其是由更早的學者觀點去看...
|
正體中文“注音”輸入法這個東西算是“特例”,商業軟體的話,我個人觀點會覺得開發團隊之中要另外安排人力去負責“考究”一下比較妥當(基本上就是以政府當下發行的最新資料版本為基準)。不考究的結果,真的就會“積非成是”了(而且還是現代社會非常有影響力的“積非成是”)。次文化,跟需要“精準選字”的“輔助工具”,還是區分一下比較好。當然“詞彙”的部分才比較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