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基本上,目前的汽車開發生產大概分為三大系,美系、歐系跟日系。
美系以前是大開大闔,反正量大,車子設計開發只要大,後來遇到日系
入侵跟景氣影響大幅衰退,才開始注意到成本這一塊,從克萊斯勒的
6 Sigma跟GM與豐田合作引進品質成本管控的概念。
日系車的開發是完全的整體成本概念,由市場訊息訂定車型及售價後,
由售價反推總成本,在由總成本開始分拆各系統的成本,接下去分拆
各零組件的成本。也就是說,日系車在開發決定階段,就已經把各零組件
的成本給定下來了。也因為如此,所以日本車的汽車給人的感覺就是會很
均衡,你很難看到某一系統,如底盤比引擎好,或性能好但舒適性差,
反正你看到的日系車就是各部件系統的水準都差不多,你可以說都是
一般好或一般爛,但也因為各部件的均衡度夠,所以耐用度也會跟者提升,
爛底盤就是搭配這樣的爛馬力,要壞也難。
德國車則是車型確定後,各部件開始開發,開發到最後才開始整合,但這個
時候通常都是成本超支,所以開始進行成本合理化的動作(是的,COST
DOWN在汽車產業的翻譯是叫成本合理化,聽聽,是不是比降低成本好聽)
這時候就看哪個零組件倒楣了,但是就算沒被挑到,也可能因為零組件設計
的規格差異,導致零組件常出問題,量產後再針對問題點修正。
但德國車的這個模式可以讓你買到的車可能有某一個部件特別好。
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環島一週 需時22小時 全長1000公里
高速公路380公里再加上瑞濱到高雄的海岸公路
中間休息4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