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不?也知道
時代在變~~
那些經歲月醞釀的好酒,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以後的人不會拿來喝,只會當古董看
如果,獨立片商一家家的倒是趨勢
那麼,就該是改變生存法則的時候
換個方式,也許不在戲院播,而是.........
也或許,設個網站平台募款,資金到位才拍;期限到,資金不到位,就還錢給出資人
就是.....當某種方式,面臨衰落;正代表另一方式的崛起
VR來了,也許電影情節不必然要照單全收,可以選擇劇情、結局
|
對於好萊塢六大來說,由於製片成本加上全球行銷費用漲勢驚人,電影院的收入仍然很重要。美國的獨立製片則是從幾年前就開始採用包括在iTune上架的VOD,以及電影院同步上片的方式,好萊塢也曾經希望比照辦理,但是幾家大型連鎖戲院揚言全面抵制,環球的神偷軍團曾經希望在院線上片三週後,以60美元的高價位進軍家庭的客廳,但仍因被揚言抵制而罷手。所謂的臥虎藏龍續集,當初發佈消息時預定北美將在Netflix以及IMAX同步上片,北美將會有超過350個IMAX放映廳聯映,結果到了正式上片當天,據說北美只有不到10個IMAX廳放映該片,原因其實很簡單,IMAX賣出的放映設備絕大多數都安裝在幾個大型連鎖戲院,這些連鎖戲院既然抵制,當然也不會讓旗下的IMAX廳加入聯映,總部設在加拿大的IMAX能掌控的放映廳相當有限。
今年初開始推動的Screening Room,其實差不多就是串流(stream)形式的VOD,想當然又遭到北美的戲院業者反制,連好萊塢也不認同,至少檯面上不會公開表態。Screening Room不受青睞的原因,我想應該是與主要推動者Sean Parker有關。Parker的「豐功偉業」之一,就是創立了Napster,Napster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摧毀音樂產業的元兇,上個世紀末時歐美音樂產業有六大(環球、寶麗金、BMG、Sony、EMI、華納),現在只剩下環球(與寶麗金合併)、Sony/BMG以及華納(與EMI合併)三大,而且獲利模式仍不穩定,利潤也大幅縮水。原本的六大與目前的好萊塢六大關係密切,Parker已經搞垮了音樂界,好萊塢當然不會讓他再來搞垮電影界。
西洋音樂天后畢昂絲幾年前曾經有過一項創舉,就是無預警將新專輯直接在iTune上架,雖然有北美的大型連鎖店Target抵制販賣實體版本(CD與黑膠),但據說銷售情形仍然不錯,她之後又再玩了一次。當時Variety曾經有一則專題質疑好萊塢是否可以比照辦理,也就是讓大片在毫無宣傳的情形下,突然丟到戲院放映,結論是在現實中的可行性很低。
網站募款的方式早就在美國行之有年,電視影集Veronica Mars電影版即曾藉由此方式集資,雖然達到華納要求的募款下限200萬美元(達到下限則願意代為發行),但華納完全沒有投資電影版一毛錢,電影版的全球票房351.7萬美元,募得款項卻是570.21萬美元,全數用在影片製作。
至於VR,先不論屆時會提供什麼內容,但顯然到好萊塢手上又會是一種premium產品,也就是要另外再加收票價的產品,就像3D、巨幕版(IMAX、北美的Premium Large Format、中國巨幕...)、震動坐椅版(D-Box、4DX以及MX-4D)一樣。是嫌現在的電影票還不夠高貴嗎?3D現在全球市場只剩下中國地區仍然風行,北美從2011年暑假就開始衰退了,海外多數地區也在衰退中。
引用:
作者嘉義人
...如果這些藝術電影院,
也能多注重其放映效果,
相信更能提高在戲院看藝術電影的享受…
今年很多經典老片重新上映,
票房都很不錯,
新天堂樂園 台北市已經破200萬,
巴黎野玫瑰 台北也逼近140萬…
(這還沒包括 將來發行藍光 DVD 及線上影音的收入)
|
200萬元台幣對於藝術電影來說,不算是難看的數字(實際上好像是197萬元),但是這代表有多少觀眾購票進場?我的估算大概是7000人左右,最多不會超過8千人。扣掉戲院分帳後�***商大概只收回六位數的鈔票,更不要提還有其他的支出(購片成本、字幕翻譯、行銷...)。
至於所謂BD、DVD、線上影音等收入,我其實很好奇現在還有多少人會買BD或DVD,更不要提BD/DVD還要花錢製作、包裝、行銷...;至於線上影音的收入有多少,我看可能是杯水車薪吧?我家MOD的『電影199』這個月已經將新天堂樂園修復版上架,由於我去年中續訂MOD時獲贈電影199,所以我完全不需要付費就可以隨時觀賞裡面的所有電影、包括新天堂樂園修復版在內,而且在期限內(應該是到年底,屆時很可能會再延期)無論看幾次都不需要再另外付費。我打算下個月來看,一方面看一下所謂修復版在我家130吋的Full HD投影銀幕上的畫質表現,另一方面看一下25年前曾經有的感動如今安在。
至於藝術電影院的影音效果,我想畫面應該不會太差,問題只有音響。如果這些藝術電影是安排在連鎖影城放映,相信只會安排在小廳,因為影音效果較好的大廳大概都在放映好萊塢大片,不止是藝術電影、連其他獨立片商的電影大概都搶不到大廳。幾年前與友人用招待券在京站威秀看了詭屋一片,當時很喜歡這片,後來趁港版BD特價時買了一張回來,沒想到港版才有的Dolby TruHD Advanced 96K upsampling音效出奇的猛,有好幾個場景可說是我家客廳狂震,尤其是第三幕的群魔亂舞開始到片尾字幕出來前,10個喇叭都很忙碌,音效遠勝京站的小廳。(也許嘉義人想知道,樹大招風的港版BD也是Dolby TruHD Advanced 96K upsampling,所以才會「幾幕音效比較強烈的場面,讓我家牆壁的畫為之晃動,聽的很過癮~」,若是在台灣的戲院應該不會有類似的效果,除非是在大廳播放)
引用:
作者老飛俠
其實我個人這幾年越喜歡進電影院看電影,主要是因為覺得在電影院裡可以短暫忘掉外面的紛紛擾擾,靜下心來享受放空的感覺,
這是其他觀影方式無可取代的優點,在家看影片往往無法一片到底看完,中間常會有一些干擾(媽媽要我幫忙搬東西、太太要我去倒垃圾,
或是看到一半有電話打來,不得不暫停)...
|
喜歡進電影院、也找得到想看的電影而且又負擔的起,那是一種福氣。在上個世紀末大概有至少十年,我每年都會進電影院看上百部電影,但到了這個世紀則是愈看愈少,租片看的機會愈來愈高,因為值得進電影院看的電影愈來愈少,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絕大多數的好萊塢大片租回來看了之後,至少95%的電影都讓我慶幸當初沒有花兩、三百元到電影院看。雖然愈來愈挑剔,去年只進電影院8次,但仍有2部電影看完感到後悔(原力覺醒以及復仇者聯盟2,還好後者是用招待券),今年目前只進電影院看了5部,只有死侍還算讓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