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覺得這問題問得很有學問~有很多地方值得討論,而且沒有表面上那麼單純
引用:
|
作者SKAP
(塞納就死於底盤在轉彎時觸及地面導致抓地力喪失)
.
.
.
原來以前的確直接磨底盤會造成事故(Senna時代,我太小沒看過)
|
我也沒看過Senna比賽(好奇當時台灣到底是怎麼看轉播的?),現在也幾乎沒在看了
不過還是有些陳年的心得可以分享
上面提到的"死因"雖然不是定論,但我覺得離不開70年代開始流行的ground effect有關
那是我覺得當年賽車會給人如此瘋狂、好看的很大原因之一
(另一個是超高增壓值,像是...1.5L破1500hp的F1,還有玩命的Group B,超讚的!害我以前差點把Delta買回家

)
'94年的確是F1歷史上的轉捩點,但在此之前用的是鈦板,就已經火花滿場飛了
Mansell就承認過他會在練習時故意開過路沿石找新路線
目的是在正賽時遇到有人緊跟時,可以磨出火花把對方的面罩燒出一些傷疤,強迫他減速或跑別的線
事實證明這真的有效!
早在CFD普及前,所有車隊就知道要讓車底吸力最大,就必須底盤足夠貼地
然而這個作為同時也在冒另一個險:一旦完全貼地就瞬間喪失吸力
譬如你一定知道巴西賽道的顛簸程度很容易觸地,最可能下壓力頓失而失控,或許聖馬利諾也是如此才致命
所以FIA才會在死了兩個人以後,要求把原本的金屬底板換成會磨損的木板,據此判斷違規,也終結了火花年代
另外有個車隊間盛傳的指標也可以看出車底板好像被拿來當作影響賽車性能的工具
那就是:Red Bull為何在2015年後開始走下坡?
在Red Bull還在火星的那幾年,所有車隊一直都懷疑他們下壓力比較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利用木板取巧
原來FIA只有規定個鎖孔位置和尺寸厚薄,其他怎麼搞就給設計師自由發揮
Red Bull被懷疑故意讓木板前端在高速時撞風時會向上翹起,藉此爭取更小的貼地距離而不會磨損
FIA確實也多次查驗他們的車,但從來沒有抓到直接證據
2014年賓士終於受不了,提出換成鈦版的建議,表面理由之一就是可以取悅觀眾
這個建議之所以立刻被FIA接受,是因為F1的票房正在走下坡,真的需要注入更多好看的元素(火花)
但另一個賓士沒有說出來的理由,就是箝制Red Bull的旁門左道
於是2015年實施後,RB賽車真的優勢大不如前,賓士似乎又幹掉了一個對手
賽車就是這樣,按照規則走的永遠贏不了,特別是"方程式",有本事找到另一個解的人,才可能是贏家
但等到別人也拿到同樣的配方,就一切歸零了
當年Benetton就是其中一例,90年代後半期基本上就是看Adrian Newey和Ross Brawn這兩人在鬥
Ross Brawn的高鼻翼幫助引擎不如人的Schumacher硬是跑在Williams前面
結果沒兩年,FIA同樣以安全理由要大家裝上同樣的鼻翼後,Benetton就立刻淪為二線車隊
搞不好這就是半個Benetton團隊隨著Schumacher跳槽到Ferrari的原因
所以,與其單純用F1是替換品一句話帶過,不如多看看一些八卦內幕,這樣看比賽可能比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