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ior Member
|
先聲明,我不會進戲院看本片,要等到在出租店變舊片後才會用銅板價租來看一下,只是在看了包括樓主在內的一些回應後,我有些想法。
我不會進戲院看本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不會很喜歡瑪莉莎麥卡鍚等人以及導演Paul Feig之前執導的幾部喜劇,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2011)、麻辣嬌鋒(The Heat,2013)、麻辣賤諜(Spy,2015)我都租片看了,好笑程度都只是還好而已,雖然不會認為浪費時間(因為租片費都是銅板價),但也慶幸沒有花兩、三百元進戲院看這些電影。而看了這幾部之後,對於麥卡錫與Feig的喜劇表現方式大致有數,可以確定不是我的菜。
我比較喜歡前兩集,因為在那個年代我很喜歡看Bill Murray、Dan Aykroyd、Harold Ramis、Rick Moranis...這一代的美國諧星,他們演出或編導的喜劇,例如:兩男一女三逃犯(Quick Change,1990)、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1993)、異形奇花(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s,1986)、天高地不厚(Stripes,1981)、天生一對寶(What About Bob?,1991)、我的繼母是外星人(My Stepmother Is An Alien,1988)、福祿雙霸天(The Blues Brothers,1980)...等片,我當時都有到戲院看也都很喜歡。與他們屬於同一代的諧星,例如:Tom Hanks(他曾與Aykroyd合演Dragnet,他現在已經是影帝級的人物了)、Chevy Chase、Steve Martin...等人我也很喜歡,上個月才重看Chase主演的穿牆隱形人(Memoirs of an Invisible Man,1992)DVD,過了二十幾年再看的娛樂效果還是很好;Martin的衰鬼上錯身(All of Me,1984)、愛上羅姍(Roxanne,1987)也讓我很懷念。
至於音樂的部份,前兩集當時都有買原聲帶CD,第二集的美版長條紙盒還保留著,兩集的主題曲12" single也買了,第一集約十年前發的remastered版本CD也買了(買了之後,幾年前搬家時就把第一集主題曲的12" single丟了)。雖然沒有聽過本片的音樂,但我相信新版的音樂也不會是我的菜。
我不會進戲院看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其實與本片的reboot性質有關。好萊塢近年來創意枯竭的情況愈來愈嚴重,reboot的電影也愈來愈多,普遍來說都是除了特效比舊版大幅進步之外,看完之後都只是讓我質疑reboot的意義何在,因為幾乎全部都是新不如舊。Robocop我是租DVD回來看,感覺其實比預期好,但也只是感覺銅板價沒有白花,看片時間不算浪費,可能是極少數還算可以看的reboot。Total Recall、Carrie、Dredd、Annie...,看完之後的感覺是早知道拿租片用的銅板去買別的東西,拿去去麥當勞吃東西也好。
其實,到電影院看電影早就已經不是平價的大眾娛樂,電影院觀眾持續減少的情形並不是只有北美才有,從賣座大片票房數字推估的購票觀眾數就可以看出,連迪士尼/Marvel的大片(美國隊長3)都無法在台灣吸引到10%的購票人口(230萬人),北美也大概只有約13%左右,日本的比例更低。以1984年的第一集來說,當年北美的平均票價3.36美元,2.292億美元票房可推算出約6821萬的觀影人次,當年北美有2.639億人口(美國2.384+加拿大0.255),也就是說第一集購票觀眾數就佔了北美人口逾25%。
電影院觀眾數量萎縮其實還有一項指標,那就是諧仿(parody或spoof)電影近年來幾近絕跡,至少好萊塢六大2011年後就不再推出這類電影。派拉蒙的笑彈龍虎榜(Naked Gun: From the Files of Police Squad!,1988)、站在子彈上的男人(Naked Gun 2 1/2: The Smell Of Fear,1991)、脫線總動員(Naked Gun 33 1/3 The Final Insult,1994)三部曲,福斯的機飛總動員(Hot Shots!,1991)系列以及驚聲尖笑(Scary Movie,2000)系列大概是台灣觀眾較熟悉的諧仿電影,這些諧仿電影主要在惡搞賣座電影的知名橋段,好笑的前提是觀眾必須看過被惡搞的電影,但是近年的賣座大片吸引的觀眾數持續下滑,而透過其他管道看過這些賣座大片的人,應該不會願意買票進場看這類電影。所以,如果開題樓主提到的「還有向一些恐怖鬼片致意,錯過這部份的感覺真的有點可惜~」,指的是本片中有諧仿橋段,顯然也不太有助於吸引觀眾購票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