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EAL
商人的計算似乎是以零售利潤來計算,他們認為台灣的供貨量少,所以支付許多管銷費用後,仍需要維持和歐美一樣的零售利潤,因此要把台灣地區的零售價格調高。
或許這就是台灣商人剝屑台灣消費者的思維,也和日韓企業把高規產品留在國內,用更優惠薄利的價格回饋給國民的心態不同。
真的看不下去,大不了就都去支持外商的產品,反正一樣的價格,用料和保固都比台灣廠商好,送修的速度和,外商有關稅都比國產商超值大碗,越來越看不出買國產品的必要。
|
我認為這邊有一個重點需要找出答案,
在台灣的食品市場,近10年一直都是通路商強勢,壓榨製造商。
但在台灣的電腦零組件市場,通路商與製造商之間呈現怎樣的關係?
這一點可以從通路商抽成比例和製造商淨利去分析,可惜缺乏有效數據,
我過去想要探點情報,發現藏的遠比食品市場要隱密。
我相信原價屋之所以拼命展店,擴大規模到中大型通路商,這當中一定有賺銷售差價以外的利潤存在,
而且潤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