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nkk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14
文章: 5
引用:
作者Robertcheng
怎麼都不宣揚youtube上面^^大國工匠 方文墨^^上下集的奇葩事蹟,我也是從那兩部才了解到中國造戰機還在用銼刀做精加工,而且人工用銼刀加工的精度還超越數控機床的精度,中國人真行啊!這影片真是毀三觀啊!



不僅僅是中國,美國戰機很多零件也是需要人工精加工的
戰機很多零件需要的精度是數控機床無法代替的,都需要人工的研磨刮削鏟花二次精加工才能達到較為完美的裝配效果
還有要求精度更高的高鐵零件,數控機床技術一流的德國日本都還需要靠手工二次研磨才能達到標准




像方文墨這樣的天才台灣也有一位


想像一下,在堅固的機械軌道上,隨心所欲用手工具雕塑出0.01到0.001公分,且1萬次都能分毫不差,正確拿捏出比頭髮還細的精準度,是鏟花職人張振財贏在千分之一的基本功

「鏟花」(Scraping),是一門從200年前工業革命流傳下來,機器無法取代的金屬加工手藝,世上第一台機器就是由此技術生產出來。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形容,鏟花就是「機械雕塑師」,主要原理是用手工一刀刀去除影響機械精度的物質,藉此矯正機械加工的誤差,影響產值上千億元工具機競爭力。

「他是我見過最厲害的鏟花師傅,」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欽點,讓張振財成了至今唯一一位摘下機器公會機械達人稱號的鏟花師,他曾接下中鋼一台德國進口、售價上億元大型磨床維修工作,20天進帳百萬元,現階段年收入破800萬元、淨賺400萬元,是含金量最高的鏟花職人。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張振財的自傲,來自他的獨門技藝。其實,30年前他還是鏟花門外漢,連機器長什麼樣都沒看過。

1980年代,學美工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設計公司,林森北路上的酒店,10家中有8家他都裝潢過,退伍後回台中開咖啡店,因出入分子複雜,婚後動了轉行念頭。一次,跟長他8歲的大哥看工廠,才第一次接觸鏟花,越觀察越有興趣,「一看就知道鏟花就是點線面的學問,原理我早就會了,只差不會用鏟花刀,」張振財心想,小學畢業的大哥都會,自己一定也可以,於是離開月賺10萬元的咖啡店生意,第1年改拿1/10薪水當學徒,他拿起鏟花刀從頭學起,一鏟就是30年。



每天調姿勢上萬次,內化成身體記憶

但第一關等著他的,就是手工鏟花刀的難度。鏟花刀不比一般刀面銳利,光靠蠻力硬碰硬沒用,唯有先學會施力重心、姿勢與雙手雙腳配合等竅門,才鏟得下去。

學習過程不用3天,手掌就會因出力反噬,脫皮、起水泡,第1個月雙手又腫又痛,10個學徒至少有9個會放棄。那一次次面對冰冷機器的學習過程,寂寞且無言,至少經過上萬次失敗,張振財才摸索出每一刀都鏟得下去,進而精準控制力道,並鏟在正確的點上,「它要手腳跟腰力一起,一個地方錯就沒辦法鏟下去,1個月內絕對拿不到竅門。」

學鏟花就像練投籃一樣,四肢等身體出力方式各有一定功能與節奏,必須經過無數次練習內化成自發動作,他透過每天成千上萬次重複微調姿勢動作,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長寬、左手下壓力道決定深度,右手則控制鏟花點,以及雙腳重心配合到更順暢的「身體記憶」。

大哥領入門,沒退路的他只能靠自己下苦功學,克服鏟花不論點線面都要符合機械精密度要求,如此透過軌道上下接合滑動產出的零組件,精密度才能跟著達標。

例如,軌道最高和最低之間的差距可能是極細微的0.001公分,也可能是0.1公分,「它是不平東西給你做,如果你都出同樣力道,根本不會平,所以你下去每一刀力量都要不一樣,」張振財解釋,鏟花不像一般藝術品雕塑,只要一個地方不準,就會影響其他地方的精密度。

再加上不只1個平面,而有4個甚至更多都要同時鏟精準,「鏟花只能挖掉、不能補,一旦鏟錯地方要從頭再來一次,其他等於都白做,難就難在這邊。」他透露。




苦練眼力和手勁1千天,速度快上3倍

只有精準度還不夠,速度又是另一關。

「我光做3年,就比其他人做30年還多,」早期在台灣最大磨床廠福裕當學徒,1個月生產300、500台機台,超過一般機械廠一年的量,成了張振財要證明自己的最佳練功房;超過1,000個日子的苦練,讓他的手藝是別人的3倍快。「我練到手的動作可以配合眼睛,眼睛速度看多快,我就有辦法鏟多快,」對接案為主的鏟花工作來說,速度越快,等於累積財富的速度也越快,讓他再放大自己的價值。

「要做手工業,你技術就是要練第一,沒有第二的問題,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逼自己一定要練出速度,全心投入工作的他,只想著一直重複同樣動作以求精進,「進去學時我就有那個覺悟,我知道這是靠你手的動作去拿鏟花刀,你如果鏟不夠快,技術再好都做不贏人家,就要靠你意志力下去練那個刀。」

他發現只要應用腰部瞬間爆發力就能增加速度,逼自己練出全靠腰力,上半身維持不動的姿勢,速度之快,夏天鏟不到半小時就滿身大汗,冬天鏟花刀一鏟,熱度竟讓機器接觸點冒出氤氳白煙,「你們用眼睛看我做工作,跟不上我的眼睛,你不知道我在鏟什麼,可是我已經鏟好了。」

為了增加速度,透過一次次重複動作,找出每次鏟花刀施力後拿起再鏟的間隔不到一秒,離機械接觸面的高度更不超過0.1公分,他甚至學會讓鏟花刀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練出每次動作不去思考的習慣,「我眼睛看到的點手跟腰自然反應,這個是多高了5條(0.005公分),我會鏟5條的力量下去,這邊是高1條(0.001公分),我會鏟一條的力量,」張振財說,如果要思考如何施力,絕對做不快。




遇到機器有問題,解不出來不往下做

鏟花技藝鑽研到深,不服輸的他又開始研究其他影響機械精度的答案。

「只要遇到機器有問題無法解決,我就不做下一台。」張振財不諱言,當機台生產出的零件不準,就會被質疑鏟花不準,不像其他師傅都是照做、得過且過,他會從材質、硬度、軌道等機械設計與熱量溫度之間的變化等機械原理,一一檢視,找出問題與最有效解決方案,「沒找到真正原因,下面怎麼做?(技藝)停在那無法前進。」

敢拚就有路,張振財靠自己不斷下苦功,這才贏來了鏟花職人的真功夫。
舊 2016-06-02, 08:09 PM #94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nkk離線中